許多專家警告,AI正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但也有其他專家認為,這種警告是杞人憂天。如果今天講的是核武,大家都很清楚危險所在;但講到AI,就很難看懂這究竟是危險在哪?從工業革命的歷史,就能幫助我們瞭解這場新的「AI革命」與生俱來的危險。
日期:2024-10-09
北緯23.5°的北回歸線橫越台灣,台灣屬於高溫濕度高的亞熱帶氣候地區,不論是在季節交替時,或是炙夏寒冬之間,肌膚都承受著巨大的環境壓力;台灣濕熱氣候的不穩定經常使臉部肌膚的油水比例變得不穩定。在悶熱的環境下,皮膚會大量散發水份也就是—「汗」以調節體溫。為了保護表皮層免受紫外線和空氣污染的傷害,皮脂層會分泌更多油脂,以鎖住角質層中的水分,從而保持臉部的濕潤。
日期:2024-09-16
「要認識一條道路,親自走一趟比所有的猜想和描述都強得多。」這樣的道理同樣體現在生態永續的道路上,當維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全世界的共同使命,比起教科書上的叮囑,人們更需要的是起身而行。於是,一場場以生態永續為名的旅程,便在永豐銀行開啟。
日期:2024-07-19
為運送檜木而闢建的阿里山林業鐵路,起於標高三十公尺的嘉義市,終點在海拔二四五一公尺的祝山車站,因莫拉克颱風而部分停駛,歷經十五年搶修後,於七月六日全線復駛。重返阿里山,林鐵開出夢幻的福森號Formosensis列車,載送旅人穿山越嶺,進行一趟為日出、雲海、晚霞、迷霧而感動的旅程。
日期:2024-07-17
《今周刊》週三(6/26)舉辦2024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雲林縣長張麗善以「氣候變遷下雲林的韌性與創新」為主題發表專題演講,分享雲林縣如何透過智慧農業,讓農業大縣走出新道路。「雲林是台灣的廚房!」專題演講一開始,張麗善以雲林為農業大縣的背景開始談起,「你吃的三把蔥裡面,有一把是雲林的;你吃的三條豬,有一條是雲林的!」她舉例。張麗善指出,雲林是台灣糧倉,是最大的蔬果中心、畜產中心,他在2018年上任縣長時,雲林的農業產值769億元,到了2022年,成長了130億元,達到了890億元的規模,甚至還打出自己的「雲林良品」的品牌。只不過,雲林的農業產值提升,但對於雲林廣大的農業人口而言,卻依然不夠多。張麗善表示,雲林縣有66萬人口,有49.7%、將近33萬人口從事農業,換算下來,所有從事農業的人,一年收入約25萬元,遠低於勞工基本工資。「雲林要兩脫,第一要脫胎換骨、第二要脫離貧窮」,張麗善坦言,雲林的背景相對艱困,除了高齡化還有少子化,「50歲以上的人佔雲林人口比例超過65%,65歲以上超過20.7%」,還「生不如死」,每年死亡人數超過7、8千人,出生人數3、4千人。雖然面臨挑戰,但張麗善表示,雲林仍不遺餘力要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20年就已經透過縣務會議成立SDGs團隊,也有出版自我檢視報告,透過大健康產業、永續農業建立韌性的綠色產業,更成立極端氣候變遷辦公室,因應未來氣候挑戰。
日期:2024-06-26
鄉林建設整合近20年的台北市吉林路千坪土地「中山賦」即將在329檔期公開,鄉林董事長賴正鎰週四(2/1)表示,總統選舉結束看屋買氣已回籠一倍,成交量也緩步回升,因此鄉林今年將恢復春節不打烊行銷模式,迎接上半年房市春燕來臨。
日期:2024-02-01
你有聽過「社區營造」嗎?對於現代人來說,「社區營造」的主要核心概念是建立和促進一個共同體,讓社區成員能夠共同參與、合作、互相支持,以創造更健康、更繁榮的社會生活環境。也就是說,可以是透過各種行動,來落實讓共同經營的社區(故鄉)生活更好。由於「社區營造」通常與地方創生息息相關,如果你對於「社區營造」還不是這麼了解的話,不妨就透過本文來認識吧!
日期:2023-12-20
從南歐熱浪、夏威夷野火肆虐,到臺灣南部連日豪雨成災、鄰近的香港遭世紀暴雨淹沒街道,全球皆陷入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事件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人類迫切需要採取行動,加速能源轉型,因應氣候危機。
日期:2023-09-22
今周刊舉辦「2023前進大南方」論壇,今(29)日在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E棟國際會議廳登場,包括高雄市長陳其邁、臺南市長黃偉哲、嘉義縣長翁章梁、屏東縣副縣長黃國榮、澎湖縣縣長陳光復等南部五巨頭縣市首長齊聚,從城市永續治理、科技南進到產業生態革新,共築大南方大發展新未來。
日期:2023-08-29
位於南投的日月潭雲品溫泉酒店,啟動開幕15年來最大幅的改裝,為何它要投入上億元,特別優化54間客房的體驗?
日期: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