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台灣投資市場接軌國際,施羅德投信與政治大學商學院合作,進行「2022影響力投資大調查」,並於今(22)日首次發表「影響力指數」,聚焦投資人對影響力投資之「認知、實踐與意願」等三部分、並編列成指數。調查發現有8成的台灣投資人看好影響力投資的長期報酬,且台灣投資人對參與影響力投資「意願」指數高達81.6分,顯示影響力投資世代正式來臨。
日期:2022-06-23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童振源3月17日至4月3日赴美國西雅圖、休士頓、亞特蘭大、邁阿密、奧蘭多及波士頓訪問。這是童振源自2020年6月上任後第二度訪美,此行訪問重點包括為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揭牌,鼓勵美國朋友一同來學習臺灣優質的華語文;其二,出席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理監事會議,呼籲一同「齊抗新冠,力挺Taiwan」,並促進臺商與臺灣的科技、人才、研發、產業鏈等共同發展 ;第三,訪視當地僑社,包括傳統僑社與臺籍社團,親自與當地僑胞相見歡,期盼僑胞成為臺美友好關係的重要橋梁;第四,與各地僑青見面交流,促進僑青與臺灣的鏈結,讓僑社永續發展。
日期:2022-04-07
服務型機器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估計未來將逐漸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幫手。日前經濟部工業局舉辦「ROBO COM蘿蔔控服務型機器人創意實證競賽」,邀請桃園機場、清福長照與特力家居三大業者出題,由東元電機、微星科技等七家業者提供服務型機器人實機,號召各界高手組隊提案開發創新智慧模組,並進行實證競賽,希望激盪出服務型機器人多元創新應用的新商機。
日期:2021-11-11
健身業者因遭遇疫情無法營業,為鼓勵消費者共體時艱,不因此終止契約,造成產業營運雪上加霜,消保處制定新規表示,一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級開設並發生社區感染時,民眾可向業者暫停會籍,停權期間免繳月費、會籍可順延。
日期:2021-09-27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通傳會委員林麗雲教授以關西機場事件為例,對於NCC對電視新聞的監理原則與實務的寶貴見解。
日期:2021-05-31
台股2020年無懼疫情陰霾,一路演出驚奇,時近封關仍持續刷新高點。這當中若論及年度市值最佳進步獎,台達電的成績令人不可忽視。從2020年初截至12月29日收盤255.5元,台達電股價漲幅達69.2%,市值更在12月越過6千億元大關,在台股的市值排名從年初時的第16名一舉登上第6大。在護國神山台積電領軍的半導體族群,以及股本龐大的金控業之外,股本才260億的台達電表現格外搶眼。
日期:2021-01-04
臺北市匯聚全臺灣最好的人才,是未來跟全世界交流與競爭,非常重要的一項戰略資源,因此當疫情蔓延與5G商轉,跨國企業實施遠距管理、居家辦公比例大幅提升,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舉辦《臺北疫情後經濟轉型論壇》,特別探討首都人才培育策略,希望幫助年輕世代在數位時代找到立足之地。
日期: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