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營建署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營建署共有184項結果
政治社會

疫情嚴峻旅館業面臨挑戰 轉型社宅計畫助業者資源活化 旅館轉型社宅 增添市中心租屋新選擇

在本土疫情難以預測的情況下,旅館業的轉型勢在必行,內政部提出「旅館轉型社宅計畫」,不僅協助旅館業資源活化,還能幫助年輕人及弱勢族群減輕租屋負擔,再加上許多旅館位於市中心的精華地段,藉由轉型社宅計畫,能讓原本難以負擔市中心房價的民眾,能夠進入市中心居住,活絡城市發展。

日期:2022-06-30

房地產掃瞄

租金補貼7/1開始申請,最高能領11200元!加碼對象、申請資格及如何申請一次看

日前行政院宣布推出擴大300億億元租金補專案,從舊版住宅補貼方案總經費每年57億元,提高至300億元,預估租金補貼戶數將從目前12萬戶,大規模提升補貼戶數至50萬戶。新的租金補貼政策也特別針對經濟弱勢及社會弱勢等民眾加碼補貼,補助金額為1.4倍、1.2倍,因此經濟弱勢族群最高可補貼11200元,社會弱勢族群最高則可補貼6000元。對於剛進入社會的單身青年、新婚夫妻、育兒也有特別加碼,從7月1日至8月31日開放申請,有需要的民眾可特別留意。

日期:2022-06-22

生活消費

租金補貼加碼7月快申請!單身租屋族「不到這年紀」加碼1.2倍 每月最高可領4200元

「300億元擴大租金補貼」7月就要上路,為了讓初入社會、經濟尚未穩固的20~35歲單身青年降低生活負擔,租金補貼金額將提高1.2倍,每月最高可領4200元!

日期:2022-05-22

科技

業界表率〉總座:自備一○%綠電是基本款,我們要更多 鋪設太陽能板、廢水轉換沼氣再利用 群創出招突圍超前「種綠電」

拿著白板筆,大剌剌寫下「此有生彼有,此無生彼無」,台灣第二大面板廠、群創總經理楊柱祥,用這十個字向我們點出,綠電,正在跟一家企業的競爭力畫上等號,「有綠電、有訂單,沒綠電、什麼都沒有!」他說。

日期:2022-05-04

政治社會

365天追蹤調查》 被「垃」殺的台灣海岸一年後怎麼了?

「海廢」問題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人類經年累月製造的廢棄物、一次性塑膠用品不斷入海,隨洋流在世界海域裡漂泊,美國喬治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揭露公布,每年有800萬噸塑膠流入海中。去年《今周刊》踏查全台,嘗試揭露海廢「台灣版」的來源,今年再度踏上舊地,看看除了「清理」外,我們還有什麼解決之道?

日期:2022-04-20

科技線上

台積電高雄廠最快6月動工!高市府力推橋頭再生水廠計畫 目標2026供水到位

台積電(2330)高雄廠日前通過環評審查,最快可望於今年6月動工,為因應台積電的再生水需求,高雄市政府和內政部營建署攜手合作,推動「橋頭再生水廠計畫」,並於今(18)日下午舉辦「高雄市橋頭再生水廠興建移轉營運案」招商說明會,共有約50家廠商與會。

日期:2022-04-18

美食旅遊

亞果遊艇集團舉辦『青灣島嶼國際論壇』 建設澎湖成為國際永續觀光渡假島嶼

亞果遊艇集團結合產官學力量共同實踐澎湖青灣的開發案,舉辦首場「澎湖:永續循環之島」島嶼國際論壇,邀約與會各方菁英,透過熱烈的互動討論,交流個別領域的專業意見,並募集到有利後續發展澎湖青灣的建設性作法。

日期:2022-04-07

科技

18位產業大老赴總統府…他們為何訂單滿手,卻嗨不起來?一文解讀製造業老闆的「新三缺」苦水

一場總統宴,老闆們向小英吐的苦水不是水、電供應隱憂; 缺地、缺工、缺宿舍,才是當前台灣製造業的頭號大敵。 「新三缺」的難題,是否真比想像中更嚴峻? 《今周刊》採訪團隊前往台中、嘉義、高雄三大現場,一探究竟。

日期:2022-04-06

政治社會

「有溫度的好消息」!300億租金補貼7月上路、10月撥款…這4類人加倍領,50萬戶受惠

近來物價及租金雙漲,行政院今天宣布「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堪稱是國內租金補貼制度重大變革。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表示,爲減輕租屋民眾生活負擔,將租金補貼戶數從目前12萬戶,大規模提升補貼戶數至50萬戶,並對初入社會單身青年、新婚夫妻、育兒與社會經濟弱勢家戶的補貼金額給予1.2倍至1.8倍加碼,總經費也從目前每年57億元增加至300億元。

日期:2022-03-31

政治社會

路殺台灣人

編按:台南一名孕婦日前駕車不慎輾過正在過馬路的一對母女,導致婦人肋骨骨折,才3歲的女童傷重不治,肇事者聲稱遭到A柱遮擋視線,因此左轉時未減速。然而她事後竟稱,要將肚裡尚未出世的孩子「賠」給當事人,讓家屬聽了氣炸。交通部長王國材周三(5/10)表示,對於這起憾事深感愧疚抱歉,同時也下令全台即刻起,全面推動行人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維護行人的安全。今周刊曾在2021年底報導,單是2020年,台灣馬路上就失去了3000條人命,傷亡總人數更高達50萬,等於平均一天約有1380人在路上非死即傷。本刊報導指出,這背後有長期的結構性因素,必須審視道路的死角,阻止交通繼續路殺台灣人。(原文刊載於2021年12月29日,更新時間2023年5月10日)

日期: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