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早八點鐘,五十四歲的谷蘭芬,已在醫院腫瘤病房開始一天照顧病患的工作。五年前,她從中國嫁到台灣時,就接受照顧服務員的訓練,取得完訓證書,投入醫院照服員的工作。當時和每個照服員一樣,谷蘭芬接下一對一的個案,是為了「多賺一點錢」,寄回老家給父母。她可以每天二十四小時工作,一整個月不休息。
日期:2018-11-07
雜誌送印前傳來消息,我們獲得今年「曾虛白新聞獎」的肯定,得獎作品是「體育界的轉型正義還要等多久」一文;共同獲獎的,還有網路公益媒體《報導者》的「廢墟裡的少年」系列報導。讀者若有印象,本刊去年十一月即與《報導者》合作,將「廢墟裡的少年」在《今周刊》以紙本呈現。
日期:2018-11-07
「『住院孤兒』會愈來愈多!」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提出警訊。她指出,高齡化和少子化,愈來愈多「沒有家人」的人,住院只能仰賴看護,如果醫院不能全責照護,丟給病家自理,一來費用難以承受,二來也沒有保障。
日期:2018-11-07
「你有推薦的看護嗎?」近年來,這句話幾乎要取代「你有推薦的醫師嗎?」成為國人住院時最大的苦惱。住院自己找看護,成台灣特有的醫療生態,龐大的看護費用及請假陪病的成本,掩蓋在看似低廉的健保體系底下。
日期:2018-11-07
秋冬天氣忽冷忽熱,病菌容易趁虛而入,除了流感之外,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也是常見的疾病,50歲以上的罹患風險是50歲以下的3.4倍,但臨床上也有不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中鏢,通常與免疫力下降有關。
日期:2018-11-06
衛福部台北醫院今年8月13日凌晨發生嚴重火警,造成14人死亡。當時5名護理人員在現場奔波救人,卻在日前被新北市地檢署依業務致死罪轉列被告,引發外界不滿輿論,護理師公會也出面聲明,絕不容許第一線護理人員成事件的「代罪羔羊」。
日期:2018-11-05
凱銘(化名)一出生父母就覺得「怪怪的」,勤跑大醫院檢查卻查不出病因,原以為他是腦性痲痺兒,但服藥跟復健卻不見成效,儘管已經長到6歲,距離上小學的日子也沒有幾年,但凱銘還是只會趴著「伊呀伊呀」地說話。直到8歲那年,在一個特教老師的無心建議下,凱銘的病因才終於檢查出來,原來他的第15對染色體異常,就是所謂的「天使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這宣判猶如轟的一聲,讓凱銘媽媽眼前突然一片黑,怎料一肩扛起照護責任就是十幾年,凱銘媽媽無奈坦言:「沒辦法啊...生出來就是這個樣子,我想說就認命地好好照顧他…」,但無常沒有放過她,更大的衝擊在後面,癌症竟無聲無息找上門,但她連擔憂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心中想的全是:我的兒下半生該怎麼辦?
日期:2018-11-02
年輕人也會記憶力退化、罹患失智症?當然會!小心,失智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最新統計指出,國內65歲以下失智者有日益增加的趨勢,光是去(106)年全台有多達12,000人罹患了所謂的「年輕型(早發型)失智症」,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年輕型失智症惡化速度非常快,發病後最快2年內,患者就得長期臥床,最後甚至死亡。
日期:2018-11-01
「我沒有神經病,看醫生幹什麼!」唐從聖(從從)的父親81歲確診失智時,全家都不敢相信。沒幾年,失禁、記憶衰退的症狀也找上母親;這次,從從及時帶媽媽就醫,在掙扎的心情中,接受母親也失智的事實。
日期: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