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烙印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烙印共有209項結果
傳產

聯華食品迪化街起家 跨越70週年 邁向營收百億食品集團

聯華食品70歲了!國內知名食品業聯華超過一甲子的努力,從最初草創的貿易行,變身近百億元的食品企業,卻仍一本初心,維持當初對品質的堅持,世界在科技、局勢、疫情的巨變下,不少企業被淘汰,聯華跨越70周年,更在近年來快速成長,持續前進。

日期:2022-03-16

話題人物

執業九年唯一案件 李秉宏花三倍力氣「摸透」盲律師打贏RCA 弱勢的力量發光

52年前來台設廠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因為讓員工喝受汙染的地下水,且廠房空氣、工作中所接觸的溶劑含有劇毒,有上百名員工罹癌、死去,被害人求償27億。最高法院2018年判死亡與部分罹病的262人獲賠5億1000餘萬元確定,且奇異公司也須賠償,但另外有246人部分廢棄、發回。高院週五(3/11)更一審判其中24人(一軍)獲賠5470萬元,最高院判24人部分確定,但222人再廢棄發回更審。現場數十名RCA員工聽聞判決,高興大聲歡呼,「RCA工人,我們贏了!」(原文刊登時間2015/4/23,更新時間2022/3/11)

日期:2022-03-11

焦點新聞

台灣不該在民主國家中繼續「吊車尾」 侯友宜:我舉雙手支持18歲公民權!

新北市長侯友宜今(18)日於臉書發文表示,一個成熟的社會,本就該讓擁有成熟思想的青年們,參與公共事務;因此,他十分鼓勵年輕人參與公共議題、為自己發聲,也特別重視青年的公民精神與權利。他引述媒體報導數據強調,目前全球76個民主國家中,台灣是唯一把公民權定在20歲的國家,「我們不該在民主國家中繼續吊車尾,國家應該盡快地把公民權還給年輕人!因此我舉雙手支持18歲公民權。」侯友宜也表示,今年的第1天,新北市政府青年局正式成立,未來,新北市會透過青年局,建置青年發聲平台,努力讓「18歲公民權」形成社會共識,進而完成憲法修正,「讓18歲以上的青年一起參與這個國家的公共事務,由他們來告訴我們心中的想法,而不是我們以老派的邏輯去告訴他們怎樣做才對。」

日期:2022-01-18

國際總經

1000萬個粉絲按讚,還成為線上購物搶爆商品!為何「茶包」突然成為年輕人的最愛?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開啟喝茶模式,茶飲市場的「內捲」也愈演愈烈。新興袋泡茶(茶包)品牌開始快速增長,是什麼促成了袋泡茶的出圈呢?

日期:2022-01-04

台股

技術分析大師蕭明道賺上億元的投資本事

在股市從高檔回落之際,那些過去翻賺的大戶贏家,究竟有哪些交易心法,讓他們得以成為台股常勝軍?技術派名家蕭明道,從他親授學生的口訣與心法中,你也可以開始起心動念,下定決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系統化地學習投資之道。

日期:2021-12-22

國際總經

耗時4年紀錄福島核災!義大利紀錄片導演:核電最大的風險是人

12月18日「重返核四」公投將至,正反論戰持續延燒,網路上也再次流傳2015年紀錄片《福島:一個核的故事》(Fukushima: A Nuclear Story)片段。《今周刊》專訪該紀錄片導演馬提歐.加利亞爾迪(Matteo Gagliardi)分享他在福島的所見所聞,試圖從10年前的福島核災經驗,重新思考核能議題。

日期:2021-12-16

理財

達人戰略 江季芸邊收割邊存 留下零成本股票 靠波段存股法 教師五年300萬滾出千萬

「人棄我取」是句價值投資名言,對存股族來說,更需要做到克服股市下跌恐懼的心魔。透過江季芸的「波段存股法」,不但讓存股策略與配置更靈活,做到布局好公司可以愈跌愈買,創造每年穩健現金流的目標。

日期:2021-11-10

職場

為什麼我選擇從工作10年的台積電離職?放下這個安穩又待遇很好的工作

最近,我做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我正式從台積電離職了。身邊親近的親朋好友也很好奇:「為什麼我要從工作十年的台積電離職?為什麼要放下這個安穩又待遇很好的工作?」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會和你分享,我做出這個選擇背後的原因、我的人生觀、我的內心想法。

日期:2021-10-14

理財

7星帆船酒店、5萬沙漠晚餐...花百萬玩杜拜,卻讓我覺得自己賺了1億:欲望是邁向成功的最佳燃料

我一直對杜拜的紙醉金迷充滿好奇心,所以在2019年底安排了中東行,住七星級飯店、享用私人晚餐......整趟旅程將近一個月,我狠下心花了百萬,但實際上卻覺得自己賺了一億,什麼意思?讓我來解釋。

日期:2021-09-24

情感關係

別再一直「找碴」了!越是害怕失敗、犯錯,代表你曾受過的言語暴力有多深

有多害怕失敗或犯錯,就顯示出曾遭受多麼嚴重的言語暴力。這個句型還有許多類似的變化,像是「我絕對不能失誤,不然我的人生就完了」「我的失敗絕對要藏好,不能告訴別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就不錯」,這些都反映出對犯錯的恐懼,皆來自犯錯時受到什麼對待的經驗。

日期: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