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娟說出她的故事後,我停下來問了支援團體的所有家屬,你們在照顧的過程中,曾出現想逃的念頭嗎? 但又因禮教和道德而又壓抑自我,陷入痛苦的循環之中嗎? 我一點也不驚訝: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全部的人,都默默舉起了手......
日期:2019-10-31
我們常常急著想要解決問題,因為我們無法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受苦,好像不做些什麼我們就是個冷血的人。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難道一個擁抱錯了嗎?
日期:2019-10-30
當長輩又再次談起他痛苦的過往時,問問他:在那個時期支持他度過的人、事、物為何?這個人為他做了甚麼?帶給他甚麼正向的感受和影響?幫助長輩找到感恩的理由。或是運用一個正向的感官經驗與回憶,來帶動長輩的情緒,引出美好的感受。
日期:2019-10-28
我們會說「尊重」,要做到尊重,就是盡可能試著照顧到對方的感受。彼此尊重,就是雙方都要互相照顧到對方的感受。只是,這個部分比較花時間,沒有效率,比較累,所以有些人,會選擇先做了再說。
日期:2019-10-25
嚴格的愛不是不能有,但愛的本質很柔軟。不夠勇敢去冒險表達愛,讓對方只感覺到嚴格,那要對方非常成熟,都能從行為推知愛的本意才可以。理性上接受,還要情感上能夠承受。
日期:2019-10-25
這也回到前面提到的,把投注到外面的力量,收回到自己身上。當你能夠把力氣花在增進與改善自己的時候,你自然會感覺到踏實,而羨慕與嫉妒也不再能緊緊抓住與限制你。
日期:2019-10-14
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這些贏得你信任的「對的人」——那些有能力同理、聆聽、不評價的人。這些人可能是你的伴侶、家人、朋友、同事、心理治療師、老師、教會人員……等等,這些「對的人」才有資格傾聽你的故事,看見你的脆弱。
日期:2019-10-07
「這根本不該發生」還有「他至少要對我做到這種程度吧」這類想法是否常常出現,或是內心抑止不住地想:「我好歹也是他的長輩耶!」或是「部長也不想想,我過去是怎麼對他的!」這些都是主觀意識在作祟,要先練習放下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日期:2019-10-04
沒有徵得他人同意就給出的建議,帶給人的感受就是包裹著批評的攻擊。你可以把你的評價留在心裡,因為對方並沒有想要得到你的批評。把別人沒有想要的東西直接塞給對方,這是很粗暴的行為。
日期:201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