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淨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共有10000項結果
國際總經

美元走強,外資狂賣,台股短期弱勢恐難扭轉!郭恭克:台幣未止貶前,暫時保守應對

截至10月3日,美股道瓊指數連續三周大幅回檔,並跌落仍上揚中的年線,從年初起算,道瓊指數由上漲轉下跌0.44%;S&P500指數連續下跌五周,年初以來仍上漲10.2%;那斯達克指數上漲24.77%;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33.35%。台股指數年初至10月4日止,上漲15.11%,顯示台股指數較美股科技、半導體指數弱勢。

日期:2023-10-04

心法與觀點

存股助理第387期︱140元帝寶貴嗎?三種思維給您參考

《存股助理電子報》於2023年4月24日將帝寶(6605)納入存股池追蹤,當時股價為99元。以昨日收盤價142元計算,還原5元現金股息後,報酬率達48%。問題來了,已經有訂閱戶在問:「是不是該獲利了結了?」

日期:2023-10-04

國際總經

四分之一的期待

今年第三季的美股三大指數,雖然走勢慘澹,在僅剩四分之一的日子,輝達、蘋果、債券基金仍值得布局。

日期:2023-10-04

國際總經

資金暗潮 潮起潮落 ——兼論汽機車零件加工廠豐祥-KY

當前全球資金過於集中化,市場不確定性仍高,中小型股或將成為影響整體市場關鍵角色,值得追蹤。

日期:2023-10-04

保險

無法預測償付能力、恐致投資變短視 該評估保險業淨值法何時退場了

(今周刊1398)被壽險業者形容為「大魔王」的ICS(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將於二○二六年上路,雖然上路時程還有兩年多,且金管會也陸續提出緩衝、在地化配套措施,但超高標準的監理規範,讓壽險業者現階段已如臨大敵,此外,產、學界也開始積極討論,當難搞的ICS上路,保險業現行監理制度中的「淨值比」規定,是否還有存在必要?

日期:2023-10-04

保險

保守族資金湧向四產品 改變投資決策前須知 儲蓄險式微 懶人理財換跑道

(今周刊1398)為了降低接軌ICS(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FRS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十七號保險合約)等國際新制的衝擊,壽險業者近年來積極調整產品策略,其中,長年受到國人喜愛的「儲蓄險」,就是公認最有可能「被消失」的壽險商品。

日期:2023-10-04

金融

壽險業股息恐縮水、儲蓄險消失?保險大魔王ICS將上路「需增資金額外界會嚇一大跳」

編按:金管會規劃2026年ICS將正式上路,同步還有新的壽險業會計處理準則IFRS 17生效。兩個新制度,對壽險業者帶來極大的壓力,並且恐怕會造成負債金額增加,也會影響股息。立法委員鍾佳濱週一(10/16)在立院質詢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他拿著《今周刊》1398期封面故事《壽險大挑戰-「魔王」新制ICS將上路,牽動35兆資金運用》內文質詢,請教他報導中點出的問題對不對?得到了黃天牧的認可。鍾佳濱指出,壽險業接軌ICS的難關,像是過往賣太多高利保單,資本需求大增,但監理需求卻納財報,導致業者資產負債管理困難、難以增資。其次則是保單價值差額準備金列負債,讓業者得提更多額外資本因應。他對金管會有兩個訴求,一是要求成立「金融發展局」的可能性,並於3個月內提交書面報告;二是針對「壽險業接軌IFRS 17及ICS2.0,保障國內投保人權益,建立獨立監理報表」可行性研究,並於2個月內提交書面報告。

日期:2023-10-04

傳產

2023第二屆台灣多元共融願景獎得獎名單出爐!大缺工時代來臨,DEI 成為企業吸引人才的利器

由 Womany 女人迷主辦第二屆「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 DBTA,Diversity for Better Tomorrow Awards )」於今日揭曉,本屆評選涵蓋 26 個不同的產業參與,總計有 60 家企業報獎。重點協辦單位包括 Linkedin 和 KPMG ,是台灣首個由產業界、政府機構和學術界共同參與的多元獎項。評審過程由 KPMG 監理,評審團隊具備跨國企業交流觀點和在地視野,並與台灣三大人力資源平台:104、Yourator、CakeResume 合作,共同推動多元性( Diversity )、公平( Equity )、共融( Inclusion )倡議,表揚實施多元共融政策的企業,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加速台灣職場 DEI 文化的積極變革,此一獎項亦為台灣首次的多元共融獎項。

日期:2023-10-04

職場

風暴中的指南針

波動時代,我深切體會到:價值觀成了風暴中的指南針,為我們帶來決策的清晰和內心的平靜。建議你,停下腳步,嘗試上網查「價值觀列表」,並為自己進行一次真誠的排序。

日期:2023-10-04

傳產

「味全催生,和泰養大」60歲新竹包材廠,如何從食品藥品一路做到半導體,甚至跨足航太?

成立一甲子的老牌包材廠大全彩藝,橫跨國內食品、醫療、電子產業等包材代工,甚至拿下電子業過半市占的包材生意,疫情後喊出營收、獲利雙位數成長。

日期: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