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淨零排放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淨零排放共有355項結果
理財

2022年亞太行動博覽會 擘劃去碳與永續經營

勤業眾信:善用去碳四策略與聯合國人權原則 助企業完善永續發展

日期:2022-08-17

理財

創新ESG行動方案!花旗銀行發起全台首例「公益碳權」 助公益團體汰換燈泡,10年省130萬電費 減碳180噸

氣候變遷為全球帶來重大挑戰,淨零碳排隨之成為從企業到政府倡議的主流趨勢,花旗集團也早在2020年公布其2025永續發展策略,也在2021年承諾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以此發揮身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該有的影響力。

日期:2022-08-12

科技

「突圍.解方」光電產業扮演能源轉型推手,加速儲能系統與智慧電網落地應用

「2050淨零碳排」已成全球共同目標,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國發會於今年三月底,即宣布以建築、運輸、工業、電力、負碳技術為五大策略路徑,設立不同進程的量化目標。其中,攸關產業永續發展的電力項目,明確要求逐年擴大再生能源占比、導入新能源科技、建置儲能系統以及升級智慧電網,藉以全方位啟動能源轉型。

日期:2022-08-11

政治社會

美版碳關稅2024年搶先歐盟上路,日本、南韓、中國將跟進 業界觀察:台灣產業面臨極大壓力

編按:美國宣布將加入徵收碳稅行列,時程將比歐盟早,預計2024年上路。屆時,美國本土生產的產品,以及進口產品,碳含量低於基準線無需繳稅,但若碳含量超過基準線,超出部分徵收每噸55美元(約1650元新台幣)碳稅。根據DIGITIMES報導,美國在2024~2025年會適用上述能源密集型的原始產品,自2026年起,產品範圍往下游延伸。意即進口的加工產品中,含有碳稅課徵對象原始產品一定標準的碳含量,也要被徵收碳費,而且碳含量標準會階段性減少。台灣以外銷為重的工具機產業,若出口一台機床,其中的鋼鐵含碳量達到標準,就要繳納碳稅。業界觀察,從歐盟和美國針對碳排實施更強硬的措施,包括南韓、中國、日本等也會「跟隨潮流」加入徵收碳稅行列,以避免自家產業遭受不公平競爭。同時,專家示警,台灣製造業是以出口為導向,在國際供應鏈上有重要角色,國際市場規則怎麼走,就必須跟進,避免被全球市場排除在外。

日期:2022-08-02

焦點新聞

台亞風能從本土出發,打造亞洲風電產業聚落

《今周刊》長期關注再生能源議題,今日(8/1)下午舉行的第六屆新能源國際論壇招集政府與國內外工商學術領袖,聚焦台灣風電產業的現況與發展。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進入招商階段,面對更快速、更大型的風場建置,台灣如何在國際大型開發商中拓墾出屬於自己的產業供應鏈,將成為現階段最大的挑戰。

日期:2022-08-02

科技

從要靠政府、台電躉購,到一取得開發權發電量就賣光…台灣發展風電還有哪些考驗?

台灣挾帶天然地理風場優勢及近年再生能源政策扶植,政府期待風電產業能蛻變為另一個「護國神山」產業,周一(8/1)《今周刊》舉行第六屆新能源國際論壇-風電場論壇,邀請多位產學界專家為台灣未來5年風電發展把脈。

日期:2022-08-01

科技

氣候變遷進入緊急狀態!2050年再生能源比重逾50%...台灣發展離岸風電「開創新綠金時代」

隨著全球綠色意識抬國,各國對再生能源都加大力度尋求轉型發展的機會,台灣也不例外。今年3月國發會公布「2050 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預期未來在2050年時,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超過60%。在再生能源領域中,台灣因為有多個全球公認的絕佳風場,特別適合大力發展離岸風電,因此203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達20.5GW為目標,未來可望為台灣開創新綠金時代。

日期:2022-08-01

傳產

醣經濟的綠色革命 永豐餘學院推動淨零排放新農業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提出「Wood for Good」的結論,並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全球共識,同時戮力著眼於2030中期減排目標。永豐餘學院以「農業的醣經濟」為研究標的,結合產官學界以新科技迎接新農業,挖掘台灣負碳排潛力,為發展永續循環經濟付出努力。

日期:2022-07-25

政治社會

柯文哲雙城論壇首提共機擾台、農漁產受阻…上海市長龔正重申「兩岸一家親」,交流需共同政治基礎

編按:2022台北、上海雙城論壇7/19舉行,台北市長柯文哲致詞首度提及「共機擾台」以及台灣水果、石斑魚輸出中國受阻,強調兩岸應透過溝通協商、尋求互相諒解,解決民生問題;上海市長龔正致詞則重申「兩岸一家親」,並表示柯提到的問題都曾獲得解決,也再次證明兩岸交流離不開共同政治基礎。

日期:2022-07-20

科技

Epson免加熱技術節能更勝雷射 中鋼機械深化低碳轉型的好幫手

節能減碳實踐永續發展,已成為企業提升營運競爭力的新挑戰與新機會,因此在追求「省」與「減」的過程中,如果願意進一步創造附加價值,不僅有助於貢獻社會,更能成就企業並造福員工。

日期: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