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418)在探究日本經濟的脈絡中,「安倍經濟學」——一項由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實施的政策,常被重新提及和審視。自二○一二年推出以來,所謂「安倍三箭」:寬鬆的貨幣政策、增加財政支出和經濟結構改革,一度為日本經濟帶來為期七十一個月、戰後第二長的景氣擴張期。
日期:2024-02-21
大權獨攬、宛如「無冕之皇」再世的習近平,對中國來說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要了解未來的中國與全球局勢,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專家宋國誠教授的著作《失速中國》,從四大面向深入解剖習近平的「中國症狀」,以廣闊的國際視野出發,並以台灣人的角度為主體,一窺恐致中國失控、全球遭殃的燃點。
日期:2024-02-07
台灣汽車關稅及貨物稅被認為是墊高車價元凶,政府直指車價過高是受車廠定價影響;學者認為,解除相關稅賦才能讓國內車價按市場反映,否則「進口、國產車皆貴」問題難解。
日期:2024-01-10
二○二二年我國受僱勞工薪資中位數為五十一.八萬元,貧富差距創五年新高,許多年輕人寧可跑外送。隨著總統大選將近,各陣營端出牛肉鼓勵企業加薪減稅,工商界持正面態度,為何學者和勞工卻不看好?
日期:2023-12-20
赴日旅遊購物注意了,小心暴買後無法退稅!有民眾分享近期到日本大丸百貨購物,欲辦理退稅時,卻被「拒絕退稅」,理由是太多人買完東西後轉賣,因此才會祭出手段拒絕退稅。對此,有其他民眾分享自身經歷,說只要持有信用卡為商務卡、上方有「Business」字樣,都會被大丸百貨拒絕退稅。
日期:2023-12-11
許多台灣人出國第一首選國家就是日本,不僅近且好玩好逛也好買,尤其日圓最近匯率創新低,吸引更多人前往觀光,但旅日達人林氏璧在臉書以自身經驗提醒,到日本血拚時,一定要看清楚免稅櫃台資訊,否則會發生無法退稅的悲劇。
日期:2023-12-05
(今周刊1402)「央行年年高額盈餘繳庫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台灣整體稅制的問題……。」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陳國樑輕嘆了一口氣。
日期:2023-11-01
一劑4900萬元、被稱為「全球最貴藥劑」的罕病藥物「諾健生」自8月起納入健保給付,掀起各方熱議。許多民眾質疑為何花大錢給付只給少數人能用的藥物?也擔心是否造成排擠效應?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為,健保初衷原本就是照顧「急、重、難、罕」患者,彰顯我們對生命價值的高度重視。但另一方面,這也凸顯台灣「健保總額成長率」以及「總額」不足的兩大困境,值得各界重新省思。
日期:2023-08-08
今周刊編按:日媒報導,有對台灣男女在日本購買近5億日圓(約1.15億台幣)的商品,由於沒有出具相關證明,出境前被要求補稅近5千萬日圓(約1151萬台幣)。兩人竟直接離境,日本海關也無可奈何。對於此類行為層出不窮,根據日媒《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已開始探討修改外國觀光客免稅制度,計劃改成先讓外國觀光客支付消費稅再進行確認,若滿足免稅條件就退稅,希望防止有心人士藉此轉賣免稅品獲利的不法行為。政府將在今年底前彙整稅制改革詳情,最快將從2024年度起實施。(原文刊載於2023/5/15,更新時間為2022/5/23)
日期:2023-05-23
台灣人在疫情後報復性出遊,最愛去的國家中,日本絕對排名前茅。不過,相較於疫情前日本人非常愛來台灣旅遊,為什麼現在看起來觀光客回流數依舊拉不起來呢?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說,這幾年他回日本都有個感想,就是「日本人沒有錢了」。
日期: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