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茵生技從興櫃轉上櫃掛牌,因手握美國FDA認證的牛樟芝原料而備受關注,回首董事長吳嘉峰創業歷程,他如何從兩次失利中吸取教訓、透過研發建立競爭優勢,並逐步走向品牌國際化的目標?
日期:2023-05-17
總統蔡英文預告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永豐餘、華紙、農林等擁有大片林地的「碳權概念股」瞬間暴紅;在地球另一端,國際金融巨頭摩根大通、普徠仕、宏利集團,最近也紛紛大手筆收購林地,準備將森林包裝成金融商品。寂靜的森林,為何突然熱鬧滾滾,變成奇貨可居的搶手貨?這一切,都和「碳」有關⋯⋯
日期:2023-05-17
工業社會實施週休2日的歷史已超過100年,不少歐洲國家近年積極推動加碼政策,比利時和西班牙政府今年都推出週休3日政策,甚至發給補助,已實驗多年的冰島更擴大到9成工作者。工時的百年革命正在進行中。
日期:2023-05-15
入境旅遊回溫!KKday發佈「解封後入境旅遊洞察」,以KKday台灣市場為基準,去年10月中解封至今,入境旅遊業績已較疫情前同期恢復4成,海外旅客來台前5名為韓國、日本、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熱門旅遊目的地前5名是雙北、台中、高雄、台南。台北101觀景台、故宮博物院分別拿下人氣景點冠亞軍;九份、太魯閣、阿里山是海外旅客來台必訪的景區。KKday統計,各國旅客的旅遊喜好不同,韓國旅客最愛台味餐廳、日本旅客必訪九份、港澳旅客玩最遠,新加坡旅客消費力最高。
日期:2023-05-15
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喊話讓台灣成為「週休三日」,話題引起社會正反意見的討論。全台唯一在勞動節宣布全校放假的東吳大學,也表態支持「若排課無問題,也不會影響學生學習」,樂觀其成。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認為台灣學生上課時數太多,有必要減少。侯俊良說,相較國外學校每天下午2、3點放學,台灣學生在校時間太多。談到教師薪水怎算?侯俊良認為:「如果多休一天就要減薪,證明不是進步的政策,也沒必要推動」。關於東吳大學願成為全台第一所實施週休三日的大學,教育部回應,涉及法規仍待相關部會共同評估,大學也需留意對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等需求影響。
日期:2023-05-15
台中銀行今日(5/15)舉行股東會,通過配發股票股利0.42元、現金股利0.3元,以及為配合業務需要,將去年可分配盈餘提撥股票股利轉增資21.06億元發行新股2.1億股,增資後實收資本額將達到524億元左右,統計近4、5年資本額從不到400億元增長100餘億元,台中銀董事長王貴鋒說,未來要更努力獲利,才能追上增資速度。
日期:2023-05-15
近期立法院討論修正央行法以發展我國主權基金,央行總裁楊金龍認為運用外匯存底需要「謹慎一點」,該呼籲完全合乎全球政經動盪時代需求:過去台灣存底的激進操作模式已過時,面對百年變局需謹慎運用每一分資源,為國家塑造更堅韌的體質。
日期:2023-05-15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日前在法國屢發表戰狼言論,引起風波。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直言其實以一個外交官表現來說,盧是深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歡心,因為中國過去10年依靠經濟實力,一直以如此模式在全球到處「過關斬將」,但如今得罪了所有歐盟甚至北約國家,尤其是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徐佳青也詼諧表示「我實在是很感謝他(盧沙野)」,因為盧的一番發言除得罪歐盟,讓所有歐洲國家認識到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且盧去年在疫情期間不斷地在法國大放厥詞,相對我國駐法大使吳志中的彬彬有禮,讓法國人認知到「中國原來是這樣的,台灣原來是文明的」。
日期:2023-05-15
民眾Lucas 3/7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三日的國家」提案,內容中針對BLUE MONDAY一詞,指這是絕大多數上班族的夢魘,該如何提升上班意願。這項「週休三日」提議在提案隔日3/8就檢核通過,4/26跨越5000人連署門檻,提案截止日達到5736人附議,政府必須在6/26針對此議題回應。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週一(5/15)回應,目前還沒有任何亞洲國家推廣或試行「週休三日」,但政府會據實把全世界發展的趨勢,向提案的公民來報告。其實台灣早在2013年就有圓神出版社率先實施「週休三日」,當時不僅引來媒體大篇幅報導,外界對圓神員工更是投注歆羨的眼神;更有不少老闆私下打電話給簡志忠,抱怨他「破壞行情」。圓神出版社週一則是表示,公司已實施10年成效良好,運作效率正常,樂見國內更多企業響應。以下是2013年今周刊專訪簡志忠,談如何成為幸福企業。(原文刊載於2013/8/22)
日期:2023-05-15
小米在2022上半年,3個月內解僱了逾9百名、約占總數3%的員工,近期又傳出武漢總部35歲以上員工只會保留10%,意即裁員9成;不過,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透過微博回應此消息為謠言。小米公布2022年財報,全年營收人民幣2,800億元(新台幣1.2兆元),年減14.7%;淨利潤人民幣25億元(新台幣110.5億元),年減87.2%;境外收入人民幣1,378億元,年減15.8%,占總收入49.2 %。營收、獲利下滑面臨挑戰,小米今年也宣示將「規模與利潤並重」定為集團2023年的經營策略。
日期: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