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前董事長鄭文燦,因被爆出在桃園市長任內,涉及林口工五擴大用地弊案收賄,7/6被桃檢聲押,獲法院裁定以500萬元交保,檢方當庭提出抗告,今早10點法院重開羈押庭,法官最後裁定以1200萬元交保,仍限制住居、出境出海。高院日前指出,桃院沒有說明如何排除逃亡、串證、滅證可能的依據,相關共犯或證人與鄭文燦之間,是否尚有聯絡本案案情的可能,有理由不備的違誤,因此發回原審法院。全案發回後,桃院周二(7/9)上午10點重開羈押庭,鄭文燦全程雙唇緊抿,走進法院,歷經4小時檢辯攻防,法官仍裁定交保,限制住居、出境、出海,不過保金提高至1200萬元,而承辦檢察官亦再次當庭提出抗告。
日期:2024-07-09
前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疑似涉貪案,法院裁定500萬元交保。國民黨週一(8日)再開記者會質疑與鄭文燦相關的其他案件,國民黨桃園市議員凌濤指控前總統蔡英文的小英之友會、賴清德總統的信賴之友會幹部與鄭文燦市府的郭姓局處首長,在鄭文燦擔任市長期間,加入購地集團共同炒作土地。對此,家族被凌濤指涉購地的桃園市議員李宗豪受訪指出,自鄭文燦被調查的消息出來後,國民黨就開始亂放消息,只要跟鄭文燦認識的人,國民黨就要潑髒水、抹黑,從以前宇昌案到現在,都是先抹黑再說。而鄭文燦疑涉犯貪汙罪,日前經偵訊後桃園地院裁定500萬元交保,檢方不服提抗告,8日高等法院裁定「原裁定撤銷」,發回桃園地院重裁。
日期:2024-07-08
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涉嫌在擔任桃園市長任內的土地開發案中收賄,昨晚遭桃園檢調帶回偵訊,檢察官訊後認為鄭犯嫌重大,諭知其身分轉為被告後,當庭逮捕、聲請羈押禁見;偵辦此案的檢察官是桃園地檢署肅貪組檢察官陳嘉義,陳過去擔任公訴檢察官期間,曾揭發檢察長關說認罪協商案,後來導致時任檢察長彭坤業下台。
日期:2024-07-07
前桃園市長、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驚傳涉貪!根據媒體掌握消息,鄭文燦涉及貪污罪,週五(7/5)突遭桃園地檢署帶走,漏夜偵訊後被聲押禁見,消息曝光震驚各界。
日期:2024-07-06
今周刊編按:詐騙數億逃亡加拿大的網紅「貴婦奈奈」男友父親、台大醫院婦產科前名醫黃立雄,因欠稅7000多萬元,遭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士林分署列為「欠稅大戶」,因拒提出清償計畫,士林分署上月核發「禁奢命令」,禁止他每月消費不准超過2.4萬、搭高鐵、計程車,到四星級飯店消費等豪奢行為,行政執行署自7/1起發出獎勵公告。另外,財政部也公布欠稅大戶名單,已故股市聞人黃任中家族「穩坐」重大欠稅案件名單多年,合計欠稅近新台幣33.7億元。其餘則是環亞大飯店積欠逾21億元、松竹皇宮大酒店積欠11億元、紅頂酒家欠稅10億元。
日期:2024-07-01
「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照顧父母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但若是在孩子從小就「缺席」,甚至是對家人長期有暴力、辱罵情事的父母,長大後還得盡扶養的義務嗎?日前有一紙判決指出,一名父親長年酗酒不工作,甚至會對家人暴力相向,偷錢、恫嚇、放火……無一不做,法官審酌後認為情節重大,並直言若強令子女等負擔該男的扶養義務,明顯有失公平。
日期:2024-05-08
你報稅了嗎?隨著納稅季來臨,民眾在扶養親屬實務上容易出現「重複申報」的案例。高雄國稅局提醒,家人之間若同時、輪流照顧扶養直系尊親屬,各納稅義務人可透過協議,由其中一人申報扶養親屬免稅額,除可調和納稅義務人最適稅負,又能避免紛爭。
日期:2024-05-05
5月綜合所得稅開徵,許多人若對所得稅法規定不了解,又不知節稅之道,往往導致申報錯誤、荷包失血。報稅有哪些眉角要留意?如何才能最省錢納稅?2024報稅時間自113年4月26日8時起,開放使用憑證及查詢碼下載所得資料;5月1日~5月31日開放線上申報上傳;113年5月1日~6月11日開放附件上傳。今年綜所稅申報,除了特別扣除額外,還有一般扣除額可以扣除,又分為大家常聽到的「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2選1,究竟選哪個比較有利?自2023年1月1日起,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也就是說,2005年出生的人,年滿18歲可以選擇單獨申報。會計師提醒民眾,不要以為自己所得低就不報稅,這樣反而有可能錯過退稅的空間;此外第一次申報的「報稅小白」,應先釐清申報觀念,避免誤踩報稅地雷。
日期:2024-04-30
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期除了忙著總統大選衝刺,旗下的媒體公司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TMTG)也宣布掛牌上市,川普的財富因此大幅增加,市場投資者對這家新媒體公司高度關注,也反映在該公司股價上,掛牌第一天就一度飆漲約58%,川普的淨資產更飆升了數十億美元。
日期:2024-03-27
台北市1歲多的男童「剴剴」(或稱「凱凱」)(化名)遭虐待猝逝,震驚社會,由於男童出生於新北市、受托在台北市,事涉台北市、新北市、兒童福利聯盟、衛生福利部等多個公司單位,讓各界一時難以釐清案情始末。《今周刊》根據衛福部、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以及多名雙北市議員說法與資訊,彙整以下事件時間軸,並將各方說法併陳,盼能協助讀者盡可能看清這齣悲劇的前因後果。
日期: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