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陳建仁周四(3/16)在院會拍板普發6000元方案,備妥5種領取方式包括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特定偏鄉造冊,其中登記入帳預計3月22日8時起開放上網預登記。經立法院朝野協商後,預計將於3月24日表決、三讀特別預算案、並推估最快4月6日開始發放。發放對象有含2023年底前出生的國民、駐外人員及眷屬、外籍配偶、持有永久居留證外國人等4大類。此外,對於在今年10月1日至12月31出生的孩童,可由父母或法定代理人,在2024年1月31日前,持國內出生證明至各地郵局領取。
日期:2023-03-26
民法第1052條第2項規定造成婚姻破裂的一方無權訴請離婚,但2位出軌人夫質疑侵害婚姻自由,聲請釋憲。憲法法庭昨(3/24)日判決「部分違憲」,認為如果使雙方無法維持婚姻的重大事由發生後,無論時間長短都不准有責一方訴離,顯然過於嚴苛。像是這次申請釋憲的方姓人夫,要求跟結褵逾50年的髮妻離婚,主張兩人婚後常爭吵,且男方2006年就定居香港,雙方已多年沒有往來。但法院認為方男與外遇對象生了3名子女,回台帶小三同行,還住進老家,婚姻破綻歸責於男方,依民法現有規定不得請求離婚,判他敗訴。另名高姓男子則是離家多年又偷情,反控妻子懶散怠惰,請求離婚也敗訴。如今大法官宣判「部分違憲」,是不是將來出現類似狀況,「外遇者」都可以如願離婚?(原文刊載於2022/11/10,更新時間為2023/3/25)
日期:2023-03-25
又有一個朋友想要退休了,她今年52歲,勞保的投保年資已經30年,想退休的原因是現在的公司要數位轉型,她自我檢視了一番,覺得在數位這一塊領域遠遠輸給現在的年輕同事,她覺得未來公司轉型後,自己對公司來說已經沒有太多「利用價值」,而且她在這家公司已經任職30年,於是才想乾脆申請退休。
日期:2023-03-23
經歷防疫保單之亂與資本市場重挫,金控龍頭國泰金(2881)在2022年稅後淨利大減73%,由2021年的1409億元下降到380億元,每股盈餘則由前年的10.34元降低到僅2.58元。
日期:2023-03-22
民眾都關心自身退休權益,規劃退休生活也已成趨勢,其中勞工退休後以勞保老年給付為最常見的保障。近期卻有一名男子以最高薪資級距繳交勞保費24年,只差半年滿55歲,沒想到他因病猝逝,家屬原以為可以拿到勞保給付,但勞保局說依規定拒賠,讓家屬無法接受。實際上根據勞保局請領勞保年金規定,要請領一次老年給付有兩項條件:一是年滿50歲、投保年資滿25年,二是年滿55歲、投保年資滿15年。勞保局桃園辦事處則回應,請領勞保年金須符合勞保條例58條規定,申請給付「要符合年滿50歲、投保年資25年」,或是「年滿55歲、投保年資15年以上」才可以。以該個案來說,他在52歲時離職退保,因病猝逝時也非加保期間,加上投保未滿25年、年齡未滿55歲,因此無法請領勞保金給付。
日期:2023-03-21
疫情禁令有望再鬆綁!隨著我國疫情穩定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規劃4月10日開始取消住院及陪病者的例行篩檢,也預計會在4月底降級或改類。
日期:2023-03-18
2022年金融股遭連環負面衝擊,就算賺錢,今年也要以充實資本與營運資金為優先,現金股利發放肯定縮水,熱愛現金配息的存股族該何去何從?
日期:2023-03-15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國內近兩年,每年死亡人數已多於新生嬰兒數,隨著人口死亡交叉出現,外界也預估高房價區,年輕人「等房」的風氣會更加盛行,繼承移轉量恐怕還會持續增加。而從近期的發展情形可以看出來下列幾個現象:(1)房市過去10年沒有惡化,淪為法拍的房產從100年起即逐年遞減,104年起呈穩定狀態,「110年房價飆漲,法拍數量更減」。(2)贈與數量從100年起即逐年遞增,104年達到高峰,之後(105年起)快速減少,105年後則保持4.2~4.5萬棟的穩定數量。(3)繼承數量從100年起即「逐年遞增」,迄今走向未變,這也顯示民眾「藉由繼承來減少稅賦」的普遍心態。之所以如此,這種情形應該和當前的房屋移轉稅賦太高有關,因為若以贈與方式辦理房產轉移時,除「不得適用自用住宅優惠稅率」,而需「多繳不少土地增值稅」外,恐怕還要「補繳不少的贈與稅賦」。
日期:2023-03-15
衛福部食藥署周二(3/14)公布最新邊境查驗結果,一共有11件產品驗出違規;值得留意的是,從日本出口到台灣的「鮮草莓」再度被查獲農藥超標,兩批次共726公斤違規,創下歷來單週最高紀錄;另有4批智利櫻桃也同樣再次違規,全數約51.7公噸遭邊境攔截。
日期:2023-03-14
在各國逐漸解除新冠肺炎防疫限制後,專家、學者建議能將公費抗病毒藥物開放自費,給予民眾選擇權。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在申請藥證,申請完成後醫療院所將可自行採購使用,讓未達公費投藥標準,但自認有風險的民眾可採克流感的模式自費。專家、學者也建議能將高血壓、納入COVID-19的重症風險因子,也將肥胖的BMI標準下修至27,以及放寬列入60至64歲高齡者,以利及時投藥治療。莊人祥表示,會將這些建議帶回給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討論。
日期: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