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國紛紛推出淨零碳排目標,「如何落實」也成為政府企業迫切求解的大哉問。史丹佛永續學院設立「永續加速器」,帶頭尋找可以「規模化」的問題解方。
日期:2023-03-22
瑞士信貸被瑞銀收購,本應成為矽谷銀行倒閉以來,政府對銀行業的一次成功救援,不料卻引爆了另一場全球債市恐慌,市場在憂慮什麼?
日期:2023-03-22
聯合國一年一度「快樂國家」評比結果出爐!北歐五國照舊穩居前十名,芬蘭連續第6年摘冠。老牌優等生法國被新面孔立陶宛擠出前20名榜單、排在第21名,頗令各界意外。台灣名列第27,在東亞僅次於新加坡,亞洲排名第4。由塔利班統治的阿富汗依舊墊底。
日期:2023-03-21
瑞信(Credit Suisse)財務危機一度掀起全球市場恐慌,為了避免引發系統性危機,在瑞士政府、瑞士央行多方介入搓和下,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UBS Group)最終以30億瑞郎(約新台幣990億)同意出手收購瑞信。雖然瑞信危機解除,不過在這場收購中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投資人相當不滿,那就是價值160億瑞郎(約新台幣5288億)的瑞信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將被註銷,也就是說,持有人手中的債券瞬間化為壁紙。在這場財務風暴中,不僅債券持有人有所損失,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甚至是瑞士監管機構通通都是輸家。據了解,台灣金融業對瑞信債券曝險1550億,後續台灣金融機構、台股會不會連帶受影響,金管會主委黃天牧3/20受訪回應。
日期:2023-03-20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3-03-19
3月15日美國公債殖利率暴跌,2年期公債殖利率跌至近6個月低點,主要因瑞士銀行業巨頭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遭到最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Saudi National Bank,SNB)拒絕進一步金援,引發投資人避險情緒驟升,並預期聯準會(Fed)可能在年底前降息整整1個百分點(4碼),以阻止金融危機的爆發。
日期:2023-03-16
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因大股東不願再挹注資金、拋售股票,導致股價暴跌24.24%,引發全球銀行業對其財務危機的擔憂。隨後瑞士央行緊急伸出援手,借款瑞信500億瑞朗(約1.64兆新台幣),盼藉此恢復市場對銀行系統的信心。而台股早盤受到瑞信風暴的消息,加上台積電(2330)除息交易,早盤一度最低跌逾百點來到15218.83、失守15300點。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羅比尼(Nouriel Roubini)警告,瑞信雖然大到不能倒,但其本就體質不佳,所以也很有可能「大到救不了」,直言若瑞信倒閉,下一個雷曼時刻恐將來臨。
日期:2023-03-16
今周刊編按: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面臨危機,再度掀起銀行股拋售潮,美股多收跌,僅那指驚險翻紅。台股周四(3/16)早盤以15334點開出,下跌53點,之後跌幅擴大至逾百點,指數失守15300關卡。台積電(2330)除息2.75元,除息參考價為508元,以505元開出,下跌3元,早盤面臨貼息窘境。至於台北外匯市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以30.64元開盤,貶4.8分。油金部分,受到瑞信倒閉擔憂再起,國際油價連續第3天重挫,西德州原油期貨重挫超過5%,下探近15個月低點。金融市場大地震,使避險買盤進入黃金,推動黃金走揚,每盎司急漲並突破1,900美元
日期:2023-03-16
今周刊編按:近日美國多家銀行接連爆雷,牽動市場對金融環境隱憂。瑞士信貸(3/14)公布年報,顯示內控存有重大缺陷,消息出來後,瑞信美股盤前已經跌逾20%,拖累盤前走低,道瓊期貨指數暴跌超過600點,那斯達克100指數期貨跌1.5%,德國、法國與英國股市盤中均大跌超過3%。周三開盤後,道瓊慘崩逾500點或近 1.5%、那斯達克指數下跌1%,費城半導體亦下殺1.3%,台積電ADR重挫逾2.9%,聯電ADR也跌逾1.5%,VIX恐慌指數則跳漲17.15%。台指期夜盤受波及、跌點擴大,目前下跌200點暫報15,130點。
日期:2023-03-15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逾3年,有「冠狀病毒研究之父」之稱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直言,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人類冠狀病毒出現,且被間隔期間將會變短,但他樂觀認為在此次疫情後投入更多經費、設備與研究量能,會更有信心、能力與方法去應對。對於相當具爭議性的COVID-19起源究竟為何,賴明詔解釋目前這支病毒的起源有兩派主流說法,分別是「自然基因交換說」以及「實驗室製造說」,但他坦言此事目前仍是「羅生門」,真相為何尚無法確定。但賴明詔認為,在COVID-19疫情出現後的1年內,就研發出多款疫苗,遠快於以往的10年,人類很幸運,這也見證科學的偉大,至於疫苗的有效性,他認為疫苗開發須具科學證據,有效與否,不是也不應靠自己判斷,應信任科學。
日期: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