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2號中颱「梅花」,為北台灣帶來豐沛雨勢,中央氣象局指出,梅花颱風移動速度放緩,甚至有些微增強趨勢,一旦暴風圈擴大或大氣條件導引,就有可能發布陸警。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氣象局針對北北基、桃園、宜蘭、新竹縣、台中市7縣市發布豪、大雨特報。根據「台灣水庫即時水情」數據顯示,全台已經有10個水庫蓄水量已經超過97%,有的甚至已經達到100%滿水位狀態。石門水庫週日(9/11)上午10點水位來到244.85公尺,離245公尺滿水位只差15公分,到了下午 1 點距離滿水位更只有 8 公分。北水局目前已調節放水預降水位,確保水庫蓄水安全。
日期:2022-09-11
颱風「軒嵐諾」持續發威,中央氣象局今(3)日稍早發布海上、陸上警報,同時針對台北至彰化、宜蘭等10縣市發布豪、大雨特報。至於大雨狂下是否有挹注到水庫?從經濟部水利署釋出的數據可一瞥端倪。
日期:2022-09-03
亞洲各國擁有許多琳瑯滿目、平價好吃的街頭美食,尤其台灣小吃以多樣化聞名,讓不少外國人都喜歡來台嚐鮮。近日,美媒《CNN》旗下的「CNN Travel」針對亞洲評選出「最佳的50個街頭小吃」,台灣的三大不敗經典美食也紛紛上榜,分別是珍珠奶茶、鹹酥雞、臭豆腐,而CNN也分別道出原因!
日期:2022-08-28
想要擁有好身材,許多人都知道可以靠飲食搭配運動,來達到增肌減脂的效果,但你知道其實有12種「燃燒系」食物,吃了能夠幫助身體消耗熱量、越吃越瘦嗎?
日期:2022-08-16
編按:煮蟹肉棒時,外包裝塑膠套到底要不要先拆掉呢?一派說法認為塑膠套加熱會溶出有毒物質,卻也有人認為耐熱材質的塑膠套可以使蟹肉棒不會散開,保存鮮味?有名火鍋店老闆上臉書爆料公社發文說,經營火鍋店5、6年都是把蟹肉棒連塑膠套一起放入火鍋內烹調,有客人使用外送平台點餐,以「吃到塑化劑」為由客訴,最終免單讓自己賠了170元,「整個吃完了,我也沒看見你死掉?」這位火鍋店老闆秀出照片,該客人以「蟹肉棒塑膠沒拆,火鍋那麼燙,整鍋都塑化劑不敢吃了」,並附上照片傳至外送平台進行客訴,而該平台也移除被反映的餐點,等於免單不用付錢。老闆認為,蟹肉棒拆開就會整個散掉,火鍋本來就很燙「消費者騙吃騙喝道行那麼高,熊貓還能退錢170元」,「要拆不拆是店家的事情,這樣子就會吃死人嗎?最後還不是把火鍋吃掉了?」不過,不少網友想法則是和老闆不太一樣,「有爭議就不要用蟹肉棒當食材比較好」、「沒拆過包裝,不代表就沒問題,少量塑化劑的確不會致死,但不好的東西就別讓客人吃下肚了」。「塑膠套本來就要拆,沒人一起丟下去煮的」、「如果我吃到蟹肉棒塑膠套沒拆,也會給負評」。食藥署曾在「食用玩家-食藥署」臉書粉絲團解釋,蟹肉棒塑膠套這個難以破解的鄉野傳說,常常都是五五波沒有結論讓人困擾,但建議還是不要嫌麻煩動手拆掉,因為塑膠材質不建議置於長時間高溫烹煮的環境!食藥署表示,嚴格來說,塑膠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有許多種塑膠材料,同時耐熱溫度會是一個範圍而非固定值,譬如:聚氯乙烯(PVC,耐熱60~80度)、高密度聚乙烯(HDPE,耐熱90~110度)、聚丙烯(PP,耐熱100~140度)、聚碳酸酯(PC,耐熱120~130度)等等材質,各種塑膠材質有其耐受溫度的範圍。由於塑膠類材質於高溫下的結構相對較不安定,並不建議長時間置於高溫烹煮的環境,建議料理前拆掉塑膠套是最保險的做法。(原文刊載於2020/1/8,更新時間為2022/8/14)
日期:2022-08-14
拜登總統大幅強化美台關係,贏得台灣人的掌聲。但拜登卻是過去五十年來,上任一年半後最不受歡迎的美國總統,他有逆轉勝的機會嗎?
日期:2022-08-03
過去北台灣有數個新興重劃區,如林口新市鎮、三峽北大特區、淡海新市鎮,由於新建房屋量大、點燈率不高,因此常將「林三淡」稱作鬼城,後來又有五股洲子洋及中壢青埔特區。這「林新三五淡青」同樣都在房市空頭時期,一度淪為餘屋量大、點燈率低的鬼城地帶。
日期:2022-07-29
這幾天酷熱,歐洲很多城市都傳出災難,朋友傳來的德國民眾跳到河中避暑,場面實在難以想像。
日期:2022-07-24
編按:全台熱到爆,據氣象局網站,今天截至下午4時,最高溫為花蓮縣玉里40.7℃,其次為花蓮縣卓溪40.3℃,台北市社子則為38.6℃。高溫前10名皆達37.7℃以上,包含花蓮、台北、新北、桃園等地。而這樣的天氣預計會持續到下週一。據衛福部統計,光是7/1~7/19已有367人次熱到送醫,比去(2021)年同期多出逾100人次。而最常出現中暑的,就是參加馬拉松等戶外運動的民眾,過去曾有一場馬拉松超過10人中暑送醫,甚至還有一名住頂樓的70多歲男性,因為不開窗、不開冷氣,熱到高燒41度意識不清送醫。或許很多人可能認為,熱愛運動或本身是運動員的人,對於保健知識較豐富,但即便如此,有些人對熱傷害的觀念,還是模糊的,影響排汗的順暢與否,是造成熱傷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原刊登時間:2015/6/2 更新時間:2022/7/21)
日期:2022-07-21
台東近年有愈來愈多的年輕原民回到家鄉,以族語幫餐廳命名,烹煮自小熟悉的食材,連產量趨少的小米也回到餐桌上發光,接續原民飲食的山河。沒受過專業餐飲課程、沒有制式菜單或複雜的烹飪技術,他們以氣味與美味當媒介,佐以情感,告訴我們關於家鄉、關於這塊土地的故事。
日期: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