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氣體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氣體共有923項結果
政治社會

永續發展轉型在即 ——大學扮演領頭羊角色

大學扮演重要角色,創造與傳播知識並分享研發成果,造福社會大眾。台灣的國立大學體系相對完善,正是台灣在全球科技業獨占鼇頭的主因之一。少了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與成功大學等學府,台灣電子產業(尤其是晶片製造)是否能有今日優異實力,恐怕是一大問號。

日期:2021-10-20

國際總經

「人生只差那麼一點點...」本應是諾貝爾獎得主,卻落得當Toyota保修廠司機的生化學家

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日本化學家下村脩、美國生化學家查爾菲 (Martin Chalfie) 與華裔的錢永健,以表彰他們在綠色螢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簡稱GFP) 上的貢獻。

日期:2021-10-19

健康

生病教我的事》「胸部X光正常,8個月後竟確診肺癌!」不抽菸、愛運動...51歲政大教授罹癌告白

台灣算不算醫療先進國家?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台灣一診斷出肺癌,近六成已是末期,導致肺癌的死亡人數居十大癌症之冠,也燒掉最多健保費用。新國病來襲,我們該如何對抗?

日期:2021-10-15

國際總經

「我才不想回日本!」為何90歲諾貝爾奬得主「棄日留美」? 這四件事讓老教授對祖國沒留戀

上周二(5日)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場記者會上,新出爐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該校90歲的氣象學家真鍋淑郎教授,被問及為何早年從日本國籍轉為美國國籍時,他的回答非常坦率。「我不想回日本去,因為我無法(在日本環境下)與他人和諧共處。」真鍋淑郎1958年在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就到美國發展,1968年起就在常春藤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頓任教至今,並於1975年獲得美國公民身分。根據他的說法,日本文化太重視面子甚於有話直說、從眾甚於發展個人特質、早年科學人才不足,加上官僚體制龐雜,都是他對祖國沒有依戀,不想回國發展的原因。如果真鍋淑郎拿到東大博士後,仍留在日本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

日期:2021-10-15

政治社會

外送爆發背後:回收不確實、焚化變空汙 廢紙餐具回收量卡關 先查製造端黑數

曾被譽為「天才政策」的紙容器回收基金制度,因為政府無法有效掌控地下經濟而面臨危機;環保署為維持基金運作而調整費率,反而讓回收業者失去經濟誘因,降低確實回收意願。

日期:2021-10-13

傳產

台灣本土雞肉龍頭,竟當起植物肉菜鳥!大成砸10億跨界素食,背後盤算是什麼?

Beyond Meat、麥當勞等國際巨頭都加入兆元植物肉市場,台灣本土雞肉龍頭大成投資10億元研發植物肉,背後的盤算是什麼?

日期:2021-10-13

政治社會

永續投資能不能賺錢? 為何台積電、中鋼要帶頭綠色轉型?經濟部:不減,5年後估至少衰退245億元

過去幾年間,全球掀起ESG浪潮,永續投資逐漸成為全球投資市場的主流話題,資金不斷湧入以ESG、環境保護命名的各種金融商品;近2年,企業發佈會或財報會議上對於「碳」的討論度明顯提高,企業紛致力於讓營收成長引擎與碳排放量脫鉤。上月底晶圓代工廠龍頭台積電就帶著1500家供應商減碳,並發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中鋼於日前也首度對外揭露碳中和規劃,預計2025年合計要減碳7%、2050要達到碳中和。然而,對於投資人來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企業在綠色轉型、永續投資的過程中到底會不會賺錢?

日期:2021-10-04

傳產

海洋的流動,與大環境的溫度息息相關。還海從「碳足跡標籤」開始發芽

保護海洋,除了少用一次性產品、身體力行移除海洋廢棄物,還有一個影響著海洋生態、重要的環保課題:全球暖化。溫度上升影響了洋流速度、含氧量,進而造成棲地變質、海洋生物繁殖率下降,生態鏈全面性的衝擊……這些像是電影情節的描述,是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

日期:2021-09-28

焦點新聞

專訪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三接外推如何顧供電、護藻礁?6大關鍵QA一次說清楚

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園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興建計畫,遭環團指控破壞當地藻礁生態,將於12月18日舉行「珍愛藻礁」公投,盼中油另尋替代方案;即使中油、經濟部一再澄清,並於今年5月提出「再外推方案」,依舊無法和環團取得共識。

日期:2021-09-24

科技

超過30年 HP創造永續價值與地球夥伴站在一起

氣候變遷與新冠肺炎為人類社會帶來風險和影響,同時也讓企業經營與永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對此挑戰,HP設定透明的目標、制定相呼應的環境保護策略以及能帶來實際影響的行動,從碳排放量、森林保育、循環利用三大面向,推動實現零碳排及循環經濟來設計符合永續性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也積極因應全球疫情,展開四大行動,包括關懷員工與業務夥伴、實現技術行動化、客戶交付產品及幫助受影響的社區。

日期: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