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變化愈來愈快速,10年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的面貌?人類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嗎?屆時需要什麼樣的人才?2030年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將面臨什麼重大挑戰?或許我們無法準確預知答案,但可以從研究趨勢中掌握先機,做好迎向未來的準備。
日期:2018-12-14
政府和民間企業應攜手合作,努力落實「循環型」的採購策略;政府除了「投資」在有意願轉型循環經濟的企業上,亦可政策上鼓勵民間業者進行「循環型」採購。
日期:2018-11-21
美國財政部從11月5日起連續三天拍賣830億美元的國債,發債規模不僅高於上季780億美元,更突破2009年金融風暴時的810億美元,寫下歷史新高,而且預估今年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務,將比2017年增加超過一倍,達到1.34兆美元。
日期:2018-11-08
全球股市包括美股經歷了十月的重挫後,近期紛紛展開反彈,只是這個反彈會多久?未來展望又如何?透過基金經理人帶你解讀景氣狀況,並擬定搶反彈的策略。
日期:2018-11-07
美國期中選舉結果在今天出爐,最終由共和黨與民主黨各據山頭,分別在參議院與眾議院取得多數,在兩黨各有民意支持基礎的情況下,互相制衡的場面一定少不了,面對緊繃的政局與來到高檔區的金融市場,投資人是該重新調整手中的資產配置了。
日期:2018-11-07
「出口創新高、順差卻衰退」,怪象背後的意義不容忽視,台灣自21世紀以來,長期透過壓低匯率、刺激出口以帶動經濟成長,這項用「貿易順差」當作經濟成長動能的作法,恐怕走到瓶頸了。也呼應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2個月前被各界忽視的提醒,一道關於「內需」重要性的預警。
日期:2018-10-31
金融可能將我們帶往毀滅邊緣,同樣地,金融也可以豐富數十億人的生活。它是建構未來的工具,我們該掌握工具,認真利用它來消除貧窮、跳脫困境,而非被工具控制。
日期:2018-10-31
台灣第三季出口創新高,但真正賺到的貿易順差卻摔一大跤!怪異的現象,凸顯台灣必須加速走上一條經濟新路線。八月,央行警告台灣必須尋找經濟動能「第二引擎」;九月,一位央行理事要求檢討貨幣政策,解決「只靠出口」的失衡結構;十月二十六日,央行前副總裁許嘉棟、國發會前主委劉憶如、央行前理事吳聰敏⋯⋯,多位重磅學者齊聚,他們直指匯率與利率長期沉痾,開出台灣經濟轉骨的貨幣政策新藥方。要走上這條名為「內需」的經濟新路線,長期扼殺台灣產業活力的「廉價新台幣」,也得跟著大革命。
日期:2018-10-31
《彭博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週二 (30 日) 擬簽行政命令廢「出生公民權」,將可能對美國人口與經濟造成巨大且難以量化的影響。
日期:2018-10-31
美、中貿易戰煙硝未見消退、部分美國重量級企業財報不如預期,導致美股道瓊指數10月至29日單月已重挫7.62%,周K線收盤指數已連續兩周跌落年線(52周均線)之下,此乃年線自2016年7月走揚後首見,顯見美股此次回檔壓力之大,對原已大部分走入空頭趨勢的全球其他股市造成下跌壓力。台股10月至29日共下跌13.54%,高居全球股市跌幅第四名,周K線收盤指數已第五周跌落年線之下,空頭趨勢儼然成型。
日期: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