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毒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共有8031項結果
政治社會

疫情跑進總統府!連假與11家人用餐1人確診,蔡英文「採陰」即起隔離4/14,自主管理至4/21

本土疫情遍地開花,總統府周五(4/8)也接獲通報官邸有確診足跡,張惇涵表示,總統蔡英文在清明連假與11名家人餐敘,其中一名家人驗出陽性,當天彼此間設有隔板,與確診者保有3公尺左右距離。

日期:2022-04-08

政治社會

擔憂民眾誤解病毒沒傷害性「放鬆防疫」,中央醫界密會建議「避用與病毒共存」字眼

國內連日確診數飆增,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首度表態「清零不可能」,未來將走向與病毒共存。國內感染相關3大醫學會、學會及中央官員、國內感染科專家等,昨晚召開不公開論壇,除了就長者疫苗接種、維護醫療量能等面向討論以外,據了解,醫界也被提醒避免使用「清零」、「與病毒共存」等詞,憂若出現重症或死亡,民眾恐產生誤解、恐懼或不信任。

日期:2022-04-08

全台防疫報導

本土+384狂燒17縣市!居家照護啟動「電子圍籬」 廢實聯制?這款APP被陳時中點名:有機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周五(4/8)公布新增384例本土確診及123例境外移入。面對狂燒的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確診居家照護原則,其中「同戶最多5人」但有3種人不適用,且民眾若是出現4徵兆,一定要快打119就醫或通報1922。不過日前一句「清零不可能,與病毒共存」掀起不小輿論,認為實聯制及量體溫是否該廢除?陳時中在記者會中,點名一款已有600多萬人下載的APP,認為「非常有希望」取代實聯制。

日期:2022-04-08

政治社會

一切都在預料?一天+382本土確診病例仍不是高峰!陳時中2月受訪透露端倪

4月7日,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新增382人,過去一週來累積已逾千例,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上推估,確診個案數還會繼續上升,預計在未來1到2個月內達到最高峰。而他也首度公開表示,「病毒清零」已經不可能,台灣未來必然會走向與病毒共存,但仍要努力控制疫情,避免確診病例出現指數型成長,對社會造成過大壓力。

日期:2022-04-08

全台防疫報導

今531例又新高,單日1500例啟動輕症在家照護「3條件曝光」、雙北停課標準出爐!

國內新冠(COVID-19)疫情再創新高!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數字,今(7)日一共新增531例確診個案,其中本土個案占382例、境外移入圍149例。對於防疫方向,是否要與病毒共存?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清零是不可能,未來在形式上一步一步這樣走,必然會與病毒共存,就是要控制不要指數型成長,這樣壓力會太大。至於哪些確診族群適合在宅照顧?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其實已經有明確標準,適用族群符合3條件:年齡小於65歲、無症狀、有慢性病但不嚴重的,因為這些人中重症風險低,而且也都打過至少2劑疫苗。

日期:2022-04-07

政治社會

中國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前衛生署長涂醒哲:假清零是有害的

清零是不可能的,假清零是有害的!和Omicron共存是必然的,問題是如何共存?

日期:2022-04-07

傳產

台北市商業會攜手唐寶寶做公益,支持政府淨零排放,開辦ESG永續課程

台北市商業會於25日下午三時卅分假台北市鉅星滙國際宴會廳舉行第18屆第三次會員大會。大會由理事長吳發添主持,各公會理事長及會員代表等400餘人與會。市商會也藉此次大會協助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發展,特別在現場提供展位予唐寶寶展售禮盒,台北市商業會在協助政府為產業發展外,亦不忘與唐氏症基金會共同攜手為社會做公益。

日期:2022-04-07

國際總經

找回建築初心 顛覆貝聿銘、札哈迪 撒哈拉沙漠黑人建築師 首獲普立茲克獎

來自撒哈拉沙漠的黑人建築師,用非洲隨地取用的黏土、木柱及鐵架,號召鄉親協力,在貧瘠土地裡長出契合在地需求的靈魂建築,震懾近年以絢麗奇巧為主流的建築界。

日期:2022-04-06

焦點新聞

台灣染疫人數是總人口千分之一…該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台灣民眾因做了「這件事」,防疫成功大半

台灣本土疫情再度延燒,春假期間連續出現破百案例,昨甚至達到2百多例,但指揮中心說高峰期還沒有到。不同於去年5月中旬的全台三級大警戒,這一次防疫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明確表達,不會升高防疫等級。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指出,社區不明感染源增加,而且感染案例還會再持續攀高,因此他認為,此刻要思考國家整體防疫戰略,究竟要清零?還是要與病毒共存?

日期:2022-04-06

政治社會

本土確診才12天就飆破900例! 為何專家說「重症清零」比壓低確診數更重要?

清明連假期間,單日本土確診數皆破百例,是否升級疫情管制再次引發討論。公衛學者認為,新型變異株病毒特性仍為「高傳播力、低重症率」,政策應以「重症清零」為主,不必過度恐慌。

日期: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