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本土案例新增六人死亡,是連續兩天新增六個死亡案例。指揮中心說明,這波疫情從5月14日之後通報的死亡個案共有17例,其中慢性病14例、無慢性病2例、不詳1例。若觀察這23個案例的背景,可以看出最大共通處,就是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民眾,而且幾乎都有慢性病史,從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心臟病到B型肝炎不一而足,特別是高血壓。
日期:2021-05-24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日期:2021-05-24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黛安娜王妃生前進行的重磅專訪,在26年後卻成為讓BBC威信大受打擊的污點,黛安娜的胞弟甚至直批:「黛安娜王妃之所以發生死亡車禍喪生,跟這場專訪脫不了關係。」
日期:2021-05-2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334例本土個案;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256例,總計590例。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
日期:2021-05-24
最近台灣COVID-19本土疫情嚴重擴散,股市也因而大跌。行政院長蘇貞昌早在5/11就提醒官員及國人要收心,並宣布全台進入防疫警戒二級。其後疫情持續加劇,人心惶惶,5/19配就調整全國防疫警戒均為三級。這些警戒升級降級的決策是因應疫情(感染確診人數)的增減而定,那感染人數又是如何得到的呢?每天我們盯著銀幕,等著公佈的疫情資料能代表疫情嗎?如果資料和流行實況有漏差,政策的決定會不會受到影響呢?
日期:2021-05-2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287例新冠本土病例,另有170例本土個案為校正回歸上週各日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案1912、案2384、案2483、案2986、案3304、案3417)。
日期:2021-05-23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
日期:2021-05-23
今(22)日是本週全台升溫第三級警戒後,所迎來的首個假日,不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似乎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日本土確診人數有321例,不過確診個案中新增2名死亡個案;另外,有400例本土個案為校正回歸上週各日個案。指揮中心也公布近期每日陽性採檢率,表示採檢出陽性的比例有逐漸減緩的趨勢。
日期:2021-05-22
最近台灣疫情再起,已連續一周新增確診數破百,雖然已驗出有英國變種病毒,但尚未聞有印度變種跡象。不過,近日在英國、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都出現印度變種的新分支B.1.617.2,專家認為它可能具有多種特性:1.感染力更強;2.已接種疫苗的民眾也會感染;3.兒童更易感染;4.死亡率更高。專家推測,它可能是近期亞洲國家塞席爾、新加坡、越南與日本疫情突然加重的元凶,亞洲國家應特別留意這種超級病毒的輸入案例與更嚴格的防護措施。
日期:202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