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將於2025年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活得久」本應是值得雀躍的事,但要能同時「活得好」,就成為跨領域專業者的挑戰與共業。各種實證數據顯示,社會參與及社會支持對個人健康生活之影響多面且深遠,包括衰弱症、憂鬱症、失智症等等。因此,「社會融入」就成為超高齡社會對抗孤獨老、老老照顧等問題的的工作目標。21世紀以來,在後現代個人主義及科技資訊社會的交互影響下,「宅」成為年輕世代的流行語及生活模式。然而,歲月累積的社交孤立,讓長者缺乏人際接觸、家庭溫情或社區支持,儼然成為隱藏版的健康殺手。COVID-19疫情更加劇了長者「與世隔絕」的問題。傳統醫療通常以治療個人疾病為目標,超高齡社會的健康照護應更關注支持體系和健康促進。為此,醫療系統應以跨領域全人照護的社區共生為政策核心。近年來,英國「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ption)」促使「社區共生」的理念,逐漸散播到全球各地,並依其落實的在地條件與社會人文結構,而發展各種全球在地化模型,關注身、心、福祉、環境的交互關注與資源整合。本文介紹英國制度原型,並分享臺灣在地發展「社會處方」的成功模式。
日期:2025-01-27
十六年來,教育部投入預算廣布三七○所樂齡學習中心,推廣終身教育延緩老化;但人力經費匱乏、政策碎片化,辦學品質參差不齊,讓高齡教育的推展舉步維艱。
日期:2024-09-04
充滿活力的台中市,以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日益便捷的交通路網,加上體貼入微的社福政策,逐漸形成適合安居樂活之城市,並發揮磁吸效應,讓越來越多人選擇於台中落地生根、成家立業。
日期:2024-06-03
「戰後嬰兒潮正在步入高齡化,這對個人、家庭、社區及社會都深具意義,不須等待政府的服務或依賴長照,我們都應該提前為面對老化進行準備,尤其在長壽化之下,這群『壯世代』還有第三生人值得追求」。
日期:2024-01-28
臺北大學退休教職員聯誼會第5屆第1次會員大會於2024年1月6日,假臺北大學民生校區教學大樓九樓舉行,現場貴賓雲集,包括林鍾沂會長(前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前校長薛富井教授、前校長林道通教授、副校長陳達新等皆親自出席。會中並邀請社科院USR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進行專題演講,主題為「從高齡服務到高齡雜誌的創刊 — — 臺北大學社會實踐的回顧」。
日期:2024-01-09
家族團圓慶歡聚每年回老家過年,除了大年卅除夕夜的圍爐,大年初一中午通常由我請客,在餐廳,把父親的姐妹(姑姑)的親戚,家族成員召集在一起聚餐,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一代接一代的家族成員們互相認識,也了解每一個家庭成長的辛路歷程。
日期:2022-02-03
為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長潘文忠今(3)日宣布,各級學校及各類教育機構開學日延後4天,至2月22日開學,大專院校、樂齡機構與社區大學維持2月22日以後開學。家長其中一人也因此「有條件」可以請防疫照顧假。
日期:2021-02-03
作為首善之都,民主、自由、多元特質已成為臺北市的基因,也是最珍貴的軟實力,近年來臺北市政府推動一系列提升共融的政策,打破界線藩籬,不分族群、年齡、性別都能在此找到歸屬感,使得臺北不僅是國際性永續宜居城市,更是一個有溫度的地方。
日期:2020-12-14
從六十歲到八十歲,數位長者發掘後半輩子新目標,有人實現未完成的夢,有人找到人生新方向。透過追尋與實踐,他們證明,老後的生活,也可活得精采、過得開懷。
日期:201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