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因素讓拉詹從小就有國際化的視野,並且在學業上展現優異的成績。他在印度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學位、印度阿赫馬巴德管理學院取得MBA學歷,兩者都獲得最優獎章;一九九一年,拉詹完成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時才二十八歲,博士論文的主題就是關於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日期:2013-08-29
德國,靠工業出口吃飯的歐洲經濟大國,卻放棄核電走上綠能之路,誰說沒有核電,就無法發展經濟?台灣日照比德國多、風力比德國強,他們能,我們為何不行?《今周刊》深入6座城市,探討德國電力大革命,為台灣發現一條新的能源之路。
日期:2013-07-29
馬英九與江宜樺一再如鸚鵡般地口中複誦著台電所謂的「斷然處置措施」,是否真的是一顆杜絕所有核安狀況的萬靈丹?很不幸地,根據多位專家學者評估,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日期:2013-05-09
經濟成長不保八、不喝高價白酒的中國,未來發展將如何?《今周刊》進行第10年1000大企業市值調查,發現金融海嘯前引領風騷的重工業、鋼鐵、航運、白酒產業全面退位;與民生需求更緊密相關的醫藥、日用品、食品業大量崛起。此起彼伏的現象,已經為台商布局中國市場,指引出最清晰的方向。
日期:2013-05-02
你知道坐電梯能發電、香灰能夠再製成衣服、寶特瓶再生布也能用來種樹、果菜市場搬運車完全用不到一滴柴油嗎?節能減碳比想像的容易,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綠能尖兵,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剛過,大家就從身邊開始動手做環保吧!
日期:2013-04-25
在花蓮種蓮花、採蓮藕,身體勞動,心卻自在寧靜。因著一個轉折,林瑞鵬放棄雕刻師生涯,在壽豐落地生根,耕耘有機。曬得黝黑的他,種出口感超越日本貨的蓮藕、山藥,也種出自己人生的一片繁花。
日期:2012-11-22
自日本發生三一一核災後,台灣民間對核電的危機意識日漸提高,人民的反核聲浪高漲。上周末《今周刊》與宜蘭人文基金會共同舉辦「二○一二非核家園論壇」,邀請日本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學者小出裕章,第一手分享日本的「核災經驗」。
日期:2012-10-25
中油每次宣布調漲油價,都會拿出「鄰近國家油價比較表」,告訴大家「看看其他國家的油有多貴!」「台灣已經很便宜了!」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日期:2012-04-12
知名歌手鳳飛飛因肺癌往生,雖無從探究她罹癌原因,但對於可能引發肺腺癌的空氣汙染物PM2.5,一時之間引發國人關注。PM2.5對健康危害大,又因來源複雜、管制不易,已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空氣汙染議題之一。
日期: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