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19-09-24
花蓮吉安鄉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在南華村內有幾條灌溉用的水圳。台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一直希望能利用水圳發電,2016年在水圳安裝一台水輪機發電,目前發電量足夠一戶人家使用。她說,這只是個實驗,若是成功,希望未來每個社區都有小型發電廠,真正實踐「綠電到你家」的夢想。
日期:2019-09-16
「再生能源已經是趨勢及顯學了。」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剛從德國考察返國,她看見德國這幾年推動再生能源的腳步非常迅速。今年1月,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超過總發電量40%,首度超越燃煤發電,2022年可望實現非核家園的目標。反觀臺灣,再生能源只占總發電量的5%,且民眾對再生能源的認知,仍然不足。
日期:2019-09-16
她來自農村、沒上過大學,從小患有腦性麻痺,卻以一首詩,在網路上聲名大噪。看似荒誕不經的詩句背後,是她人生的真實寫照,人們甚至美譽她是「中國的艾蜜莉.狄金森」。
日期:2019-09-04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19-09-03
江璧如(Colleen)總是用新奇的目光探索城市,愛上發掘新事物的感動。血液中的好奇心,帶領她走訪40多個國家。不像一般背包客,她深入當地人的生活、和他們成為朋友。她說:「旅行對我的意義是放空自己,並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日期:2019-06-14
如果能夠選擇,詹喬愉會走上人跡罕至的那條路;因為一直以來驅動著她步伐的,就是對未知環境的探索渴求。她攀登八千公尺高山,同樣不只是為了光榮紀錄,而是想在與大自然的較勁中,追求精進。
日期: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