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特色產業具有平衡城鄉人口規模的優點,然因在地產業規模多半較小、利潤空間有限,需要大量具熱誠與科技應用能力的新世代營運人才挹注創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城鄉Next在地經理人」專案,由8位夢想導師以實務營運經驗,輔導20組優秀在地團隊改善或調整營運規劃,以加速達成永續發展,促進在地安居樂業的目標。
日期:2018-12-20
台東池上鄉,知名的米鄉,在都市人的想像中,一條吸引無數旅遊人潮、蜿蜒蔥綠的伯朗大道,就是池上稻香的浪漫象徵;然而,即使池上贏得好幾次的台灣冠軍米寶座,離鄉的人口卻還是連年增加,所有浪漫的故事,背後都有殘酷的真相。
日期:2018-04-26
雞屎、豬糞做有機肥料習以為常,但你聽過「貓大便」也能當肥料嗎?你想過農人丟棄的「梨梗」,經過巧思,價格可能比水梨還貴數倍嗎?你知道太陽能板不但能種電,還能種無毒的黑木耳嗎?
日期:2018-01-17
烹飪教室在台灣大行其道,從教你洗手做羹湯,發展到結合親子教育、觀光旅遊、文化交流、甚至品牌的異業結合,讓做菜這件事情,多了更多想像。來吧,走進台灣多元有趣的料理教室,一起Bon appetit(開動)!
日期:2015-06-25
在花蓮種蓮花、採蓮藕,身體勞動,心卻自在寧靜。因著一個轉折,林瑞鵬放棄雕刻師生涯,在壽豐落地生根,耕耘有機。曬得黝黑的他,種出口感超越日本貨的蓮藕、山藥,也種出自己人生的一片繁花。
日期:2012-11-22
卸下政治身分,解甲歸田的羅文嘉,幾乎已淡出政治新聞一年多。在這段時間裡,他回到桃園縣新屋鄉的老家,不僅為地方興學、辦學田,最近還買下了和自己同歲的「水牛出版社」。沉潛的日子對羅文嘉來說,反而有另一片更忙碌的事業要經營。
日期:2012-09-06
更新日期:2020/5/27更新內容:天和鮮物董事長劉天和驚傳日前過世,享壽七十一歲,本刊向天和鮮物查證,公司證實此項遺憾的消息。據了解,劉天和是因心肌梗塞過世,公司表示,這兩年公司營運已交由專業經理人總經理負責,董事長逝世對天和鮮物業務不受影響。今周刊在2011年時,曾專訪劉天和,以下為原文。-----澎湖的養殖漁業因外在競爭環境激烈,十年前開始走下坡,劉天和卻在此時踏入這個行業,一位科技人改行養魚,他如何面對一連串難以控制的失敗,又從失敗中學到什麼教訓?
日期:2011-07-07
玩音樂的陳冠宇怎麼會和稻米扯上關係?為了尋找音樂靈感,好客樂隊主唱陳冠宇意外發起台東池上鄉萬安村的有機米直購,原本看似規模不大的直購實驗,卻有可能成為維繫萬安有機米種植的一線生機。
日期:200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