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會對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會對共有4874項結果
美食旅遊

老謝有時走路、有時吃喝,看見最美的台灣

財經國師●謝金河 獨家專訪老謝對台灣最真情的告白新聞高峰會3/6(日)晚間八點首播 CH52華視新聞資訊台YouTube晚間八點同步直播↓↓↓↓↓

日期:2021-11-23

焦點新聞

8檔基金半天就賣光,認購資金還超過百億元,「中國的興櫃市場」為何這麼多人追捧!?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為北交所)正式開市,首批8檔北交所主題基金一經發行即獲得投資者熱情追捧,半日售罄並啟動比例配置,配售比例多在20%-30%,8檔北交所主題基金合計認購規模或超百億元人民幣(以下幣別同)。

日期:2021-11-22

焦點新聞

柯文哲:藍綠還在一個要4個同意、一個4個不同意 「氣候變遷嚴重,好像沒人關心再生能源?」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20日在該黨舉辦的永續台灣論壇上致詞時表示,民眾黨是唯一發布「永續報告」的政黨。他認為,生態保護早就漸漸主流化,大家改說「永續發展」,這不是單一環保議題,而是和經濟發展、社會正義這些價值密切相關,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這17項,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日期:2021-11-21

國際總經

美10月CPI飆6.3% 美元指數衝16個月新高! 陶冬:聯準會「這番話」以前從未出現 資金正加速回流美元區

聯準會官員的鷹派言論和歐洲疫情死灰重燃,引導著缺乏方向感的資產市場。聯準會主席鮑爾等候白宮任命期間,言論進入緘默期,但是副主席克拉理達指出,如果有需要聯準會加速taper(減少購債),此言加深了市場對聯準會提早升息的憂慮,短期國債被拋售,銀行、能源等周期股面臨賣壓、科技股走高,S&P 500指數整體上大致持平。與此同時,歐洲央行維持鴿派立場,若干國家因應疫情反彈而重設限制措施,歐洲股市下挫,歐洲債市上揚。美國呼籲日、中、印等亞洲國家聯手釋放石油戰略儲備,布倫特和西德州石油價格雙雙重跌。

日期:2021-11-21

政治社會

「虐打灌毒致死、生母參與棄屍...」天下有不是的父母,需要你雞婆的正義!

四歲女童彤彤生前被母親的男友虐打灌毒致死,身上佈滿瘀青、顱骨骨折,大腿胸腹也有竹籤刺過,被餵毒後埋屍在南投空地…2020年9月,彤彤受虐致死的悲劇,因生母曾參與棄屍震驚社會關注。彤彤生前曾有7次未注射疫苗遭台中市衛生局催注,2歲時曾有在街上遊蕩被通報的「意外」紀錄;甚至是2020年2月彤彤被施暴者「倒車撞到」,嚴重腦傷住進加護病房後,相關單位仍被評估為「意外」不開案;直到孩子已經死亡才開案。回溯彤彤短短4年生命,卻因重大兒虐事件的社會安全網運作缺漏、少了幾位善心鄰居的通報,讓原本能預防的悲劇仍不幸發生...

日期:2021-11-19

公投專區

藻礁公投電視說明會》昔環團盟友針鋒相對 台灣能源轉型途徑成攻防焦點

重啟核四、反美豬、公投綁大選以及三接遷建四大公投案,即將在12月18日進行投票,中選會規劃第二場意見發表會今日上午登場,上午聚焦三接遷建(第20案)。電視說明會正反雙方代表中赫見「環團對環團」,由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對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昔日老戰友如今針對能源轉型策略判斷針鋒相對。

日期:2021-11-18

國際總經

金融股還沒漲完? 2022年投資想賺錢,施羅德:不看好債券、看好金融股更勝全球股!

施羅德投資一年一度的十大預測於今(17)日公布,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主管Patrick Brenner連續第七年替投資人把脈,提出2022年的投資預測。在2020年就曾預測金融股將落後補漲的他,今天進一步看好明年金融股表現將優於全球股。

日期:2021-11-17

國際總經

拜習會談近4小時》傳美國「考慮解除中國關稅抗通膨」,外媒估會中聚焦三大經濟重點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台灣時間今(16)日上午9點左右舉行視訊高峰會,雙方在會談近4小時後結束這場歷史性的視訊會議。

日期:2021-11-16

理財

31歲他從現股玩到融資,輸光本金再當沖輸到一塌糊塗:只是想讓孩子過得更好,怎會發生這種事?

小弟今年35歲。從事餐飲業,目前有2家分店。每月獲利約10~12萬左右。之前疫情影響狀況不好,後來已經好轉許多。4年前我開始了投資台股,懵懂無知的我,從現股玩到了融資,最後輸光了本金改玩當沖,結果越輸越多。最後將原本居住的房子拿去增貸,目前房貸約38,000/月,然後又玩起了期貨跟選擇權,想當然也是輸的一塌糊塗。

日期:2021-11-16

國際總經

中國準備要打仗了?蔣尚義等3位台籍董事被換掉 中芯的圖謀讓外界不敢掉以輕心

中芯國際日前換掉來自台灣的三位董事,動作之大,引起市場不小的議論。上周我在經濟日報專欄寫了一篇文章,點出美中對抗才是背後關鍵原因,未來台灣敏感科技產業員工要到大陸工作,恐怕要面臨更凶險的環境挑戰。

日期: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