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長榮海運豪發45個月年終,但同集團的長榮航勤年終僅1個月,員工元旦(1/1)技術性集體請假罷工,截至上午11時為止,共延誤出境31班次(客機24、貨機7),入境16班次(客機13班次、貨機3班次)共47航班,約2965旅客受影響。長榮航空企業工會表示,長榮航勤是長榮航空的子公司,員工負責機坪裝卸、搬運、清艙等高強度的勞力工作,如果沒有航勤人員忍受風吹雨淋日曬和輪班出勤,航班難以正常運作,但血汗勞動一直沒有換來合理的薪資水平,人力不足的情況日趨嚴重。也導致長榮航空地勤在自己人力不足的情況下,也需要加班支援行李搬運等工作。工會呼籲,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員工向心力,是支撐更促進航空業營運的不二法門。希望長榮集團能看到基層員工的期盼,提高集團各部門的年終獎金和薪資水平,實施國定假日出勤兩倍薪,鼓勵員工,才能留住人才,補足機場嚴重不足的人力,讓航空業更能正常運作。
日期:2023-01-01
今周刊編按:交通部民航局周一(12/5)公布7家國籍航空公司今年前3季營運狀況,長榮航空(2618)前3季賺63.89億元,榮登國籍航空獲利王,而星宇航空(2646)則是虧損42.2億餘元,為國籍航空虧損最多者。只是,星宇開航到現在不到3年,累積虧損已經來到111.6億元,超過資本額的一半,根據經濟日報報導,民航局官員表示,若財務狀況不佳或累積虧損超過資本額一半,業者會自行提出改善和增資計畫,若沒有自提,民航局就會提醒其要注意並辦理增資。
日期:2022-12-06
時代的演進下,各國國力展現的象徵已經從過去的軍備競賽,轉變為著力自身的國際機場與國籍航空的提升,若定調為國際樞紐的角色,在國際機場的整體軟硬體,到國籍航空的機隊與航線的拓展全力擴張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新加坡便是絕佳的實力,其中新航與樟宜國際機場,儼然成為星國對外的最佳觀光名片。
日期:2022-12-01
美國mRNA新冠疫苗大廠莫德納2022年九月宣布成立台灣分公司,由台灣安進前總經理李宜真掌舵,成為台灣第一號員工,李宜真如何獲得青睞,加入這家年輕藥廠一起翻轉藥業?
日期:2022-11-23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將現身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G20(20國集團)高峰會,成為第二位在這類國際政經場合露臉的台灣企業家!劉揚偉明(14)日將以「運用創新力量,創造未來經濟成長」為題,在G20系列活動之一的B20(Business 20)高峰會發表專題演講。在G20後天(15日)登場前,今天起開始、為期兩天的B20高峰會,聚集了多位世界知名企業家及商業領袖,在劉揚偉之外還有全球首富的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美國第二大富豪、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以及擔任聯合國女性親善大使的好萊塢影星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等人。
日期:2022-11-13
南韓首爾梨泰院10/29爆發踩踏死傷意外,多人因參與萬聖節活動,卻不幸在窄巷中發生推擠引發骨牌效應,至少151人喪命、82人傷,而失蹤人數仍不斷飆升,截至台灣時間10/30下午1點已累計有3580起失蹤個案。南韓總統尹錫悅發表談話,指出南韓全國即起進入哀悼期至11/5結束。南韓推擠事件震驚全球,讓不少台灣人開始擔憂,年底的跨年活動該怎麼辦?有網友發文詢問,像在台灣跨年倒數結束後人潮多往出口走,「可是幾乎沒聽過什麼人擠人的意外事件,台灣民眾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除了在臉書,為南韓罹難者家屬致上深切哀悼,也指出在震驚的情緒後要引以為戒,審慎檢視大型活動的公安應對程序,以及人潮疏導機制,進一步透露北捷每一年的疏導計畫。藝人亞美將(鄧莉穎)也依自身經驗分享,當面對人潮擁擠的場所,保護自己人身安全要注意6件事。
日期:2022-10-30
從2020年以來,企業面臨疫情帶來的多重挑戰,中國輸出入銀行提供從融資、保證到保險的「一站式服務」、「轉融資」服務,並辦理紓困振興方案、祭出優惠貸款利率,紓解企業貸款償還壓力,協助廠商爭取出口訂單,解決接單後資金需求,並協助進行新買主徵信調查、優化應收帳款風控,助攻拓銷全球,成為我國企業最佳神隊友!
日期:2022-10-28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積電正考慮以採取擴大在日本的產能,來降低地緣政治風險。日本政府也展現歡迎之意,希望台積電除了目前正在熊本縣興建的新廠外,還可以進一步在日本擴大產能。不過,目前尚未作出相關決定,台積電正在研究可行性。有關華爾街日報這則報導,我個人覺得台積電擴大在日本的半導體產能,可能性應該是相當高的,台積電不只可以藉此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從策略布局的角度來看,更是爭取未來十年全球汽車電子商機最具指標性的投資案,以下我就從三個方向來談。
日期:2022-10-21
才與財的競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的第一次施政報告,開宗明義指出:吸引力是香港的DNA,但不應該抱著有麝自然香的態度,要走出去讓人知道香港的優勢⋯⋯李家超也提到香港要搶地、搶人才、搶企業。香港信報財經新聞社論也說,這份報告成敗在於才與財!
日期: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