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美中貿易戰開打,中國的主流媒體一開始信心堅定地表示:這是美國人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奉陪到底,中國必勝,而且是「大打大贏,中打中贏,小打小贏」。但是,也有很多宏觀經濟學家言人不敢言,像是吉林大學李曉,江西一家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及前人行副行長吳曉靈等都發表了擲地有聲的見解。
日期:2019-01-30
擁有十年醫院工作資歷,八年前因父親身體因素,被迫回家承接家族果園的苗栗玉順紅棗園二代邱俊閔,在醫院看了太多患者因食安引起疾病,決定從用農業的慣行農法,改為無毒栽種。
日期:2019-01-11
一直以來,台灣用廉價匯率刺激出口的經濟策略即將走向瓶頸,「改變路線、重視內需」,這是央行與《經濟學人》給台灣經濟的共同解方。但是,怎麼改?怎麼變?
日期:2018-12-22
全球14個百分點,顯示台灣老闆更傾向交棒給子女,而非專業經理人;進一步探究台灣中小企業主對接班人的身分偏好,發現以交給長子的比率最高、占約48%,比交給女兒高出30個百分點,再來才是其他兒子的5%,更有近3成未決定,背後難度可見一斑。
日期:2018-11-21
接班不只是家務事,更是嚴重的國安議題!順利接班平均要花10年,但過半台灣中小企業主年齡已過半百;74%台灣家族企業老闆計畫10年內交棒,卻僅6%有健全計畫……。搞不定,隱形冠軍和台灣供應鏈都可能一一消失,一場影響台灣經濟下個10年競爭力的接班海嘯,必須嚴肅面對!
日期:2018-11-21
「出口創新高、順差卻衰退」,怪象背後的意義不容忽視,台灣自21世紀以來,長期透過壓低匯率、刺激出口以帶動經濟成長,這項用「貿易順差」當作經濟成長動能的作法,恐怕走到瓶頸了。也呼應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2個月前被各界忽視的提醒,一道關於「內需」重要性的預警。
日期:2018-10-31
台灣第三季出口創新高,但真正賺到的貿易順差卻摔一大跤!怪異的現象,凸顯台灣必須加速走上一條經濟新路線。八月,央行警告台灣必須尋找經濟動能「第二引擎」;九月,一位央行理事要求檢討貨幣政策,解決「只靠出口」的失衡結構;十月二十六日,央行前副總裁許嘉棟、國發會前主委劉憶如、央行前理事吳聰敏⋯⋯,多位重磅學者齊聚,他們直指匯率與利率長期沉痾,開出台灣經濟轉骨的貨幣政策新藥方。要走上這條名為「內需」的經濟新路線,長期扼殺台灣產業活力的「廉價新台幣」,也得跟著大革命。
日期:2018-10-31
以目前在台指50的績優成分股來說,大概僅有台達電是均線多頭排列的股票,可見多方選股必須要在灰燼中尋找栗子,稍不小心就會燙到手,像是台塑化近期可以從150元又跌回到120元起漲點,可見一味只會作多,有時是逆水行舟。
日期: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