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新型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新型共有1562項結果
全台防疫報導

今日暴增933例!本土新增744例已超越去年「三級警戒」 另境外增189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93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44例本土個案及189例境外移入(9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日期:2022-04-13

健康

無退燒跡象+630例! 本土案例今日新增439例 另境外移入191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公布國內新增6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39例本土個案及191例境外移入(11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日期:2022-04-11

房地產

9萬坪造鎮案投資金額逾百億!董事長李忠義:忠泰未來發展5亮點

以建設起家的忠泰集團今(7)日對外宣布多項重大計畫,將首度在忠泰建設之外另成立第二品牌「義泰建設」,朝向雙品牌策略發展;此外,最受矚目的是,將與高雄大岡山高爾夫球場業主合作開發別墅,基地面積高達9萬坪,初估投資金額逾百億元,堪稱忠泰歷年來單一最大造鎮案。

日期:2022-04-07

政治社會

本土確診才12天就飆破900例! 為何專家說「重症清零」比壓低確診數更重要?

清明連假期間,單日本土確診數皆破百例,是否升級疫情管制再次引發討論。公衛學者認為,新型變異株病毒特性仍為「高傳播力、低重症率」,政策應以「重症清零」為主,不必過度恐慌。

日期:2022-04-06

國際總經

陸單日確診破萬、全新變異株蘇州現身,台灣首見XE!「雙變種病毒」來襲,專家:散布率高1成

編按:新冠(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包括深圳、上海等城市陸續封城控管,中國中央衛生健康委員會週日(4/3)通報,新增13146例確診,創下單日新增最高速度,目前仍無法減緩擴散速度。各國防堵速度,卻是比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英國衛生與安全局(UKHSA)近日宣布發現最新重組變異株XE,是由Omicron原始毒株BA.1、BA.2結合而成,傳播速度比BA.2還要快上9.8%,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透露,3月18日也曾驗出1例自捷克入境的本國籍女性確染XE病毒。更嚴峻的是,就在不久前,蘇州也出現全新變種病毒,而且這款變異株從未在全球數據庫中出現過。根據《央視》報導,蘇州市疾控中心4/2在防疫記者會表示,3月28日蘇州常熟市發現的一例輕型確診病例,經測序對比為VOC/Omicron變異株BA.1.1進化分支,在本土病例和輸入病例資料庫、全球新冠病毒GISAlD資料庫中,均未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高度同源序列。

日期:2022-04-03

健康

創下今年新高!增404例確診 160例本土、244例境外移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4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0例本土個案及244例境外移入(18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日期:2022-04-02

健康

本土暴增104例、3縣市成重災區!陳時中:經濟防疫仍要往前走、蘇貞昌:冒些「成本風險」必要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23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4例本土個案及132例境外移入(7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面對本土和境外移入案例皆破百例,有醫師擔憂目前本土疫情多點開花,比去年萬華群聚還要嚴峻,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重症率比去年Alpha流行時低很多,目前是要謹慎小心,但不用害怕。他說未來大方向,開放腳步是繼續向前,經濟防疫模式要堅持,社區整體安全方面也會努力,大家一起來做,這波疫情希望能儘快控制住。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在立法院接受施政總質詢時也提出防疫、經濟並行「新台灣模式」,他說,為了過正常生活,要冒一些成本、風險,對於疫情升溫是否封城,他表示,目前沒有這樣的規劃。

日期:2022-04-01

科技

砸四十億購船 打造高階專業團隊 東方風能要打造MIT風場帶領台灣海洋產業重返榮耀

三月,一艘來自挪威的龐然大物,悄悄駛進台中港。這艘東方海威 Orient Adventurer長130米、寬25米,配有頂級DP3動態定位系統及250噸補償式吊車的海事工程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工作船之一,也是東方風能斥資四十億,在台灣離岸風場掀起巨浪的 秘密武器。

日期:2022-03-31

健康

今日確診數破200例! 本土暴增83例 境外移入120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公布國內新增20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3例本土個案及120例境外移入(8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

日期:2022-03-27

科技

強化智慧電網韌性,迎向淨零大未來

2050年淨零碳排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通往淨零的路上,再生能源成為必要手段,發電也得開始「看天吃飯」,台灣該如何佈局「智慧電網」並運用科技弭平天候的不確定性,讓人類文明真的能與大自然和平共存?

日期: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