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新冠肺炎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新冠肺炎共有2929項結果
全台防疫報導

陳時中說「未來將縮短檢疫日期」 》若每個人將難逃確診的命運 為何還要高規格防疫? 動態清零、與疫共存大PK

新冠肺炎(COVID-19 )全球爆發2年多以來,隨著高傳染力的新變種Omicron出現,許多國家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引發「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兩立場的論戰。以往,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率、重症率都不低,對未接種疫苗者有很大的殺傷力,可能造成醫療量能崩潰;目前,台灣社會出現新的聲音,認為Omicron疫情多輕症,不需要堅持清零,防疫要維持經濟生活的平衡。

日期:2022-01-17

房地產掃瞄

COVID-19肆虐,房價不跌反漲 「恐慌購買」4心理因素影響房市 專家:從3面向提解方

COVID-19疫情出現已長達兩年期間,但在此同時,台灣的房市並未如疫情剛開始時預測會跟與當年碰上SARS一般走跌,反而因為防疫有成、經濟表現亮眼,再加上低利環境、資金回流等因素,讓房市逆勢升溫,甚至熱到政府不得不出手打炒房。專家直言,若想解決房價高漲的問題,就必需要從「促進家庭所得」、「提高囤房成本」、「住宅去商品化」等方向下手,才可有能保障民眾自住權益、並且抑制投資風氣,進而緩解高房價狀況。

日期:2022-01-17

國際總經

Omicron讓中國清零政策踢鐵板…外媒揭關鍵原因 後續恐付出更大代價

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肆虐,全球疫情持續延燒,為使2022冬季奧運能如期於2月4日登場,中國政府祭出嚴格的清零政策,但仍無法抑制疫情蔓延,甚至連北京、上海,都出現確診案例。

日期:2022-01-17

健康

前天打第3劑莫德納!嘉義59歲婦「兩症狀」不舒服 清晨送醫不治

嘉義縣中埔鄉59歲劉姓婦人今天凌晨向友人表示身體不舒服,友人趕往並撥打119通報救護,但消防人員趕抵將劉婦送醫急救,她已無生命跡象,醫院搶救直到上午6點多,宣告不治;院方發現,劉婦14日才剛打過第3劑莫德納疫苗,嘉縣衛生局表示,將追蹤此案,視情況協助通報疫苗不良事件。

日期:2022-01-16

全台防疫報導

Omicron病程實錄!百萬網紅莫彩曦夫妻爆確診「拉肚子、呼吸困難」 美國CDC回應讓他們「超傻眼」

百萬YouTuber莫彩曦與老公Adam,夫妻倆一口流利中文介紹台灣與美國文化,深受許多民眾喜愛,不過15日發佈影片卻透露元旦時老公Adam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接著自己也跟著確診,並拍下影片記錄發病到痊癒的所有過程。不少粉絲得知消息,湧入各大社群平台表達關心和祝福,讓夫妻倆深夜感性發文:「謝謝你們一直對我們這麼好。」

日期:2022-01-16

小資斜槓雙週報

【黃豐凱】20220115小資斜槓雙週報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01-16

國際總經

味覺與嗅覺喪失成過去式? 英研究:8成Omicron患者出現這症狀

隨著Omicron在英國肆虐,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 UKHSA)將確診Omicron的患者,與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患者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感染Omicron的患者,只有13%的人喪失嗅覺與味覺,卻有高達80%的人出現喉嚨痛。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發展迄今已與感冒「幾乎難以區分」,英國政府應立即修改症狀清單,好讓出現相關症狀的人能馬上進行篩檢。

日期:2022-01-15

健康

酒精怎麼使用最有效? 食藥署揭:比「噴灑」更有效的消毒撇步

國內疫情有升溫之勢,適逢農曆春節到來,外界憂心染疫風險恐有擴大的可能,對此,食藥署除了提醒民眾記得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也透露酒精的正確用法,並點出6大使用酒精時一定要注意的小細節。

日期:2022-01-13

焦點新聞

確診Omicron「跟感冒一樣」台灣人免驚?4理由告訴你,這個想法有多危險!

日前1名旅居荷蘭的台灣人,在網路上發文,稱確診Omicron「跟感冒沒兩樣」,荷蘭每天確診人數破萬,當地居民一樣活得很好,「台灣在怕啥?」該文一出,立刻引發熱烈討論,對於感染Omicron的風險,各方意見不一,國外甚至出現「靠感染Omicron獲得免疫力」的說法;對此,醫學專家認為,基於以下4個理由,把Omicron視為重感冒、靠染疫獲得免疫力等觀念,都很危險,猶如「玩炸藥」。

日期:2022-01-13

理財

虎虎生風向好年 2022年全球與台灣經濟展望

2022年預計是全球經濟回歸正常化的一年。而台灣目前扮演全球供應鏈要角、占據新一波科技循環產業關鍵位置,未來值得期待。

日期: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