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李取中創辦《大誌》雜誌,由街友擔任販售通路,並對分利潤,讓他們不只有機會擺脫餐風露宿的生活,在人際互動上也較具自信,重展對生活的希望。
日期:2014-03-20
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裡藉著人物的口說:「藝術家要想辦法找出那個時代空虛的解藥。」在看臉書比看書多的現代,劉霽、陳夏民、劉子華三人,堅持走獨立出版的路,為當代找出新藥方。
日期:2014-03-20
姚雨靜,改變樂山教養院命運的院長。她運用各項資源排除萬難,提高身心障礙院生的生活品質,也讓工作人員無後顧之憂;現在,她更希望改變社會對社福的觀念與作法。
日期:2014-03-20
九二一地震時為災民表達對日本的感謝,喚醒褚炫初的翻譯魂,道地又到位的口譯,讓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指定要她翻譯,客戶橫跨建築與藝術,奈良美智、村上隆、蜷川實花都是她的合作對象。
日期:2014-03-20
台灣電影文藝復興的路程,只要還有人待在列車上,火車就會繼續行駛,總會看到最後一彎隧道盡頭的光;儘管人們上上下下,至少還有魏德聖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列車上,等待最後的光。
日期:2014-03-13
三立新聞部總編輯陳雅琳不顧高倍數輻射的危險,兩年內三度造訪日本東北三一一重災區,她在《希望回來了:最大的苦難,最美的重生》新書中,透過真實的故事,見證核災可怕,並啟發我們珍惜當下。
日期:2014-03-12
在這裡,一坪的蔥抓餅小店一年就賣出2500萬元;在這裡,商家竟願意縮小店面,投資百萬級油煙設備;在這裡,400個店家就創造150億產值。這個商圈屢次登上國際媒體,為什麼「多讓一點」反而獲得更多?
日期:201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