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在慘烈的貪腐鬥爭後,選出了領導人蘇林,他一生都在神祕的公安部工作,外界對他所知甚少,蘇林會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翻版,還是擁抱歐美市場經濟的改革者?
日期:2024-08-14
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日前接受「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訪問時宣稱台灣搶走晶片生意,主張台灣應向美國付保護費,引起海內外關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分析,台灣數十年來一直是這個產業的領頭羊,台灣的未來也可能取決於此。
日期:2024-07-21
總統府週四(18)日發布總統令,特任保訓會主委郝培芝為駐法國大使,她也是我國史上首位女性駐法大使。郝培芝擔任學者時的學術著作多和法國半總統制、法國選舉、法國基層政府以及兩岸關係有關,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政府、全球化與區域化、人事考銓制度等,擔任教職時就是多產又有多元專業的學者。
日期:2024-07-18
美國總統大選的第一次電視辯論後,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陣營氣勢低迷,《紐約時報》報導拜登正考慮是否退選,遭到白宮強烈駁斥。師大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表示,陣前換將乃兵家大忌,且民主黨目前潛在人選也沒有能過贏過川普。除非拜登自行退選,不然民主黨挺拜登繼續選的機率高。而美國的選舉制度也會讓選舉結果不一定會和總票數一致。路透民調顯示,在多位被外界點名的可能替代人選中,前第一夫人蜜雪兒(前總統歐巴馬的夫人)最有可能擊敗前總統川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民調則指出,副總統賀錦麗出馬戰川普勝率比拜登高,但在誤差範圍內。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指出,目前距離大選還有四個月。川普容易失言自爆的特性,讓選舉增加很多變數,拜登若能在民主黨提名大會登場前做好準備,仍有機會把氣勢拉回來。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則從美國總統首場辯論分析,移民議題會是這次美國總統選舉關鍵,美國通膨嚴重,民眾會更在意社福分配和移民問題,加上川普善於簡化問題,甚至用錯假訊息來攻擊,這也是拜登身為執政黨,比較居劣勢的地方。
日期:2024-07-11
英國國會大選今天倫敦時間晚間10時結束投票。根據出口民調,執政黨保守黨預估取得131席,主要在野黨工黨則斬獲410席,大獲全勝。此次投票率預估為7成。
日期:2024-07-05
中共對台灣的威脅不辯自明,從假新聞、宣傳戰、法律戰、灰色地帶作為到真槍實彈的軍事威脅都有。但共產黨統治的中國,需要面對問題的不只有台灣,國內社會從經濟成長放緩、債務居高不下到青年失業率大增等難題都有。前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也是美國第一位國家情報研究副總監的馮稼時博士(Thomas Fingar)表示,想要判斷習近平或北京高層的真正意圖,不能只看其現有能力或公開說法,更不能只憑著所謂機密消息來源的情報。他認為,想要判斷北京領導層在想什麼,包括是否真的要武力犯台,一定要看看對方手上還得處理哪些棘手問題,更要推演若訴諸軍事行動可能引發的國際反應,才能對北京可能作法有更佳判斷。
日期:2024-07-01
今周刊編按:眾所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於台灣時間28日上午結束,這也是美國史上最年邁的2位總統候選人相隔四年後再度對決。綜合外電報導,拜登與川普就經濟、新冠肺炎和墮胎等問題進行攻防,俄烏戰爭和以哈等區域戰爭不出意外成為兩人的辯論重點,但唯獨國際關注的台海問題成為漏網之魚,整場辯論會都沒被提及。拜登與川普也不忘互相批評誰是最爛的總統、誰是罪犯,川普還要拜登接受心智檢測,並說自己接受2次認知檢測「身體非常好」,更吹噓起自己的高爾夫球技。CNN報導,民主黨人士對拜登的辯論表現感到絕望,認為拜登的表現相當停滯,不只聲音柔弱、結巴,有時候還張大嘴巴、目光呆滯,在敘述過程中也難以完全表達想法;還有人向CNN表達悲觀,一名曾在拜登政府工作的民主黨人坦言「拜登聽起來語無倫次」。紐約時報評論,整場辯論顯得川普更占上風,因為拜登表現招架不住川普連續不斷的誤導性攻擊,這也讓民主黨陣營氣得跳腳。而政治專家對路透社透露,雖然川普的言論在整個辯論中常常不準確,但拜登似乎更顯得沒有重點。不過,儘管外媒認為首場辯論會川普表現較佳、CNN即時民調也顯示高達67%受訪者認為川普表現較好,拜登仍自認表現不差,還說:「我沒有感受什麼壓力,只是要跟一個騙子辯論並不容易」。
日期:2024-06-28
共軍環台軍演剛落幕,美軍大規模軍演就來了。美軍7日起將在太平洋地區舉行大規模軍演「勇敢之盾」(Valiant Shield),演習地點涵蓋菲律賓周邊、夏威夷、關島、日本自衛隊基地。
日期:2024-06-02
近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再度來台參加Computex電腦展,台股在台積電股價不斷攀升下再度飆新高,花旗環球、滙豐證券及瑞銀證券三大外資券商也喊出台積電股價登千元。
日期:2024-05-29
成千上萬人民走上街頭,抗議藍白陣營聯手修法擴增立法院權限,審查程序不正義;行政、立法兩權爭端風雨欲來,三讀通過、爭議未解,下一步該怎麼走?
日期: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