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蘭嶼沒有圖書館」紀錄片嗎?在2007年台灣電影院開燈的瞬間,不少人為偏鄉的困境落淚,企業與民間團體大量捐書到蘭嶼,後續蘭嶼也有了島上第一座的圖書館,成果斐然。9 年後,一名會計師進到圖書館計算「社會投資報酬率」,不以捐書數量來計算公益行為的價值,聚焦實際改變的程度;結果發現,蘭嶼圖書館一天進館人數不到10人,借閱次數低落,而各界的「善心」更是乏人問津,大多堆在倉庫蒙塵,反成當地無法消化的「垃圾」,社會投資報酬率為「負」,捐書對蘭嶼來說已是一項負擔。
日期:2022-01-24
碳中和這場戰役,讓許多蟄伏許久的物聯網(IoT)新創浮出枱面,《今周刊》這次精選四家新創公司,對於中小企業迎向碳中和過程中,有關碳盤查、能源管理、綠電採購等需求痛點,它們各有解方。
日期:2021-12-29
這些年,朝著台灣中小企業丟來的球,可說是一顆接一顆。一位企業2代告訴我們,他這幾年先忙著數位轉型,好不容易有些成績,「現在又來了一門不得不做的功課,我得幫家裡的老工廠減碳、算碳足跡!」
日期:2021-12-29
碳中和,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真的無計可施?難度真的「高不可攀」嗎?政府即將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不久的將來台灣將課徵碳費,《今周刊》團隊歷時1個月走訪全台,我們將用3個現場、3家黑手企業,告訴你這一切並非不可能。
日期:2021-12-29
2050年淨零碳排已成全球永續共識,當全球碳關稅上路在即,臺灣如何在永續賽局中搶奪先機?臺北市政府近年陸續頒布《循環經濟政策白皮書》,瞄準智慧零碳建築、提升綠運輸、運具電動化、再生能源建置、投資綠色新創產業、推動低碳永續採購6大策略,培力新創社會企業,攜手企業共尋解方,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3大議題上取得平衡,打造宜居永續城市的終極目標。
日期:2021-12-21
「永豐餘的五大願景是長久的工作,我或許不是最後完成它的人,但我絕對是參加開始,並推動它走出幾步的人。」俐落短髮,眼神溫柔且堅定,永豐餘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劉慧瑾在上任半年後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麼說著,言談間滿是對永豐餘能源轉型計畫的期待。事實上,劉慧瑾這個名字,在今年五月永豐餘股東會董事改選之前,對許多傳產人而言是相對陌生的。不少人都好奇,何家人全數從永豐餘投控董事名單中退場,全面進入專業經理人制後,為什麼是由這個在電子、科技業多年的傳產門外漢,來接下這個職務?
日期:2021-12-20
全球已有146個國家及歐盟提出淨零排放目標,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臺灣也宣示必須在2050年達成淨零。順應國際減碳浪潮,台電、中油、中鋼等傳產龍頭都已展開布局,短期內將持續建置技術成熟的綠能、實施智慧化能源管理、推動低碳製程;長期則投入氫能、循環經濟及碳捕捉封存利用等技術,由低碳邁向零碳。
日期:2021-12-16
「我對明年的全球經濟展望是往下,不會比今年好,具體取決於美國打通膨的速度,再取決於中國拉抬經濟的速度……。」有二十年電子業工作經驗的卡爾先生,非金融本科出身,但分析起國際總經局勢,宛如一個專業經濟學家般頭頭是道。
日期: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