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持股比率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持股比率共有549項結果
理財

台積電看得到1000元?半導體業績好、需求強,仍成台股重災區!萬元買進ETF,一次打包護國群山

各國股市大幅修正,全球半導體業景氣也讓市場產生疑慮,但隨著新科技應用可望帶動相關需求,半導體的長線布局時間點到了嗎?

日期:2022-06-01

台股

連續跌停前,中美晶賣8千張!兆遠曾是藍寶石基板龍頭,卻落停產命運,購併女王徐秀蘭為何棄守?

不敵中國廠商低價競爭,兆遠宣布第四季起停產藍寶石基板,轉攻通訊用濾波器基板;但多年的累積虧損下來,已讓國發基金等投資人元氣大傷。

日期:2022-05-30

台股

利空衝擊、盤勢震盪下的布局策略 選股要避險兼顧獲利 10檔強勢股出列

近期是第一季財報密集發布期,面對震盪幅度劇烈的盤勢,透過財報尋找績優且法人買超的個股,是兼顧避險與獲利的最佳選擇。

日期:2022-05-11

國際總經

「中國今年GDP若超過5%,一定是假的!」經濟學家:習近平捏出的新中國,大概只比蘇聯好一點

江西小城冒出了世界鋰礦之王,比亞迪的電動車銷量超過特斯拉……,新能源產業倏地崛起,這是中國經濟的激昂進行曲!平台經濟市值猛跌、補教業一夕絕殺,互聯網龍頭被迫轉向……,曾經火熱的產業驟然失溫,這是中國經濟的黑色安魂曲。但,當產業曲目完全緊貼領導者的喜怒哀樂,中國的長遠前景卻也蒙上陰影。「2022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市值排行」調查,帶你看懂習近平主導的中國悲喜;以及在如此劇變之下,台、港、中三地競爭力的未來消長大勢。

日期:2022-05-11

科技

認列立訊損失,緯創Q1每股虧0.31元!謝金河:價值43億的一堂課,投資中國從一本萬利到怵目驚心

在報紙証券版的頭條新聞上,出現「緯創Q1每股虧損0.31元」的標題,原來是緯創提列帳上持有立訊的跌價損失,由於立訊股價重挫,緯創提列43億的跌價損失。

日期:2022-05-08

國際總經

一場波克夏股東會股神完美詮釋「別人恐懼我貪婪」 巴菲特:我最擅長的事,小學四年級就教過

今年首季,標普五百指數跌近六%,股神巴菲特展現「恐懼時貪婪」的投資哲學,一改過去兩年賣股作法,大買超過五百億美元股票。

日期:2022-05-04

政治社會

捷運開不動、大巨蛋點不亮...比缺電更迫切的「台灣電網危機」:為何有電卻送不進去?

編按:歷經馬郝柯3任市長、延宕逾20年的電力建設松湖超高壓變電所,據了解將在11/24都市計畫審議會議排定審查。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台電與北市府多次溝通後,9月底都審會議通過松湖變電所「下層」設施,但「上層」建築物退回,要台電納入更多公益設施、外觀須重新設計等,不過就算闖過都審、開始動工,最快要7年才能完成。無黨籍候選人黃珊珊曾在早前的辯論中提到,台北市有22件用電申請案被限電,因此無法核供電力,台電後發出聲明指出,台北市不是沒有電,而是電送不進去。台電強調,已與北市府多次溝通達成共識,盼候選人回歸專業探究實際問題癥結,台電在後續行政程序上將盡最大努力,也非常願意持續與北市府團隊溝通,共創台北產業發展及供電雙贏。經濟部長王美花也針對限電一事表示,台北市並不缺電,問題在於輸電,台電希望能和台北市政府在松湖變電廠規劃上好好合作、解決用電問題。而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則是說,黃珊珊從議員到副市長都一直阻擋松湖變電站解決方案是事實,「她當了副市長也提不出更好作法,這也是事實」。《今周刊》早在2022年5月,第1324期《台灣電網危機》探究供電危機成因,不能只爭論「缺不缺電」,因為電網的脆弱,是眾多因素加總現象。(原文刊載於2022/5/4,更新時間為2022/11/22)

日期:2022-05-04

傳產

蔣東濬成第四大股東、諸羅山人進決策圈 五人小組悄然成形百年大同又有新山頭

百年企業大同公司在經營權易主後,一年內換掉兩位董事長、三位總經理,但本刊掌握大同最新十大股東發現,股東組成依舊不斷變化,新勢力會為大同帶來什麼新風景?

日期:2022-04-27

傳產

股權戰爭>張國煒接立榮只是前奏、鄭深池意在長榮鋼? 弟弟派鋼鐵、航空握勝算 有能耐一路直搗海運大本營?

市值兆元的長榮集團,將面臨史上最大規模的經營權爭奪戰!熟悉經營權的律師形容,長榮經營權之爭不是一場定勝負,由於集團內公司相互交叉持股,五家上市公司董事任期都將屆滿,若是兩方陣營無法和談,屆時經營權大戰將是一場接著一場打,弟弟派是否能直搗黃龍攻進長榮海運,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日期:2022-04-20

國際總經

基金布局 資金派對、股神加碼利多撐腰 日股萬里無雲? 持股要有解封題材! 兩方向找出會漲的日股基金

相較其他主要央行轉「鷹」,日銀維持鴿派貨幣政策,有利於日股表現;但也有投信業者提醒,下半年後,日本仍將面臨全球需求減緩等風險。

日期: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