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可幫助戒菸」、「電子煙是吸菸者減害的選擇」...真是如此嗎?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完全否決上述說法,他表示,傳統香煙已經被研究了一百年,才清楚瞭解它有這麼多危害;但電子煙現在才剛被世界研究幾年而已,就爆出一堆傷害的論文了...;他呼籲「癮君子」如果有決心要戒菸,就該尋求醫師的專業幫助,千萬不要有「抽電子煙替代紙菸就是戒菸成功的想法」,紙菸跟電子煙都不碰那才是真正的戒菸。
日期:2020-12-03
資訊爆炸的時代,誰都有過在網路匿名發言的經驗,但你想過這有什麼後果嗎?一句「無心評論」都能是網路霸凌,除了帶來憂鬱,更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
日期:2020-11-25
一個單身女子,獨自面對這麼多問題,不只是應接不暇,有時還求助無門。台灣即將進入高齡社會、甚至超高齡社會,而陳蘭所面對的困境,其實只是眾多家庭照顧者心聲的小小縮影:不清楚長照目前的資源與資訊、需要喘息休假卻得不到機會無從找起、不自覺成為家庭中的犧牲者、看不見自己的未來、對老年更充滿困惑或恐懼……
日期:2020-11-19
「我時常做事沒有動力,只在乎手機,我不會分析、統合、溝通、理解,且常分心,即便如此,我依然會有追夢的機會嗎?」這是一張高中生寫給啟夢創辦人許匡毅的揪心小紙條。過去台灣傳統填鴨式教育,只教導孩子學習背誦,卻極少告訴他們如何探索人生方向?導致全台每年有35%近7萬名大學生,發現自己在科系選擇上踩雷,輕則缺乏自信與學習動機,重則前途一片晦暗。
日期:2020-10-29
一九四九年,神經學專家莫尼茲因前額葉切除手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榮耀。此後十多年來,無數接受手術的病患成了失去靈魂的空殼,各國才陸續禁用這項殘忍又愚昧的手術。
日期:2020-10-21
在台灣約有兩百萬人有憂鬱症狀,然因憂鬱症汙名化嚴重,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生病,因此未尋求治療。而鳴醫開發的「遠距抱抱」平台串接民眾、醫療人士、醫療機構,讓三方利用數位化方式,增加醫療體驗與管理效率,更降低民眾心理諮商與求助門檻。
日期:2020-09-29
昌明說,他寧願疑神疑鬼,也不要只是幫老爸買瓶銀杏就好。令人好奇的是,當年失智症知識尚未大開,他為何就有這種警覺性?原來是失智症權威名醫劉秀枝曾經上過節目,劉醫生所敘述的症狀,有好幾項與侯爸爸雷同,於是他用半哄半騙的方式讓父親接受篩檢,「果然中了」......(編按:原文發布於2017年)
日期:2020-09-24
感覺胸悶、胸口痛,就表示心臟出問題了嗎?台大醫師表示,胸痛的原因如果牽涉到心臟或肺臟問題,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險,以下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幾種胸口悶痛原因......
日期:2020-09-22
「你累了嗎?」相信許多人對這句廣告詞並不陌生。面對隱藏在體內那股揮之不去的疲憊感,若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可能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日期: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