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畢業的社會精英自殺事件─每當發生這種事,媒體很常解讀成「因為小時候一路順遂,所以一遇到挫折就受不了」。但我卻不這麼想,因為我身邊也有許多經歷相同挫折的人,但他們並沒有發生那樣的悲劇。那些無法跨越挫折的人是因為「只有一根心靈支柱」,所以不管以什麼作為支柱都無妨,可以是自己熱衷的興趣、和家人之間的連結、志工活動或副業。
日期:2018-01-30
對於「失去」我們常常無能爲力,但在恢復期間,每個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即使失去的經歷已經改變了我們,不可能回到失落前的狀態,還是可以讓自己重新投入生活,包括找回規律的生活節奏、每天留一些時間給自己。
日期:2018-01-23
我的腦中閃過2016年的流動人生,在別人的屋簷下打工,是我唯一的收入,除此我為了生活還幫企業寫稿,不然我鐵定「無豬」可賣。 這些費用都是三隻小豬,只是這些小豬也吞噬了我的文學寫作,為了母親常擱淺手中的寫作,常改用眼睛寫作,或者趁空檔趕緊寫下隻字片語。我的靈魂開始可以計價,我的文字也開始轉換成數字。
日期:2018-01-08
人來到老年,「老」是一個逐漸失去很多東西的過程。失去原來的健康,例如:視力,聽力,體力,賺錢的機會…...,隨著歲月帶來的「親人、友人的凋零」,我們真正「擁有」的,越來越少;在「交朋友」這件事上,不得不學得更實際,做更精準的選擇。
日期:2017-12-15
小中風通常因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被發現。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腦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如果血管阻塞區不在運動區或語言區,通常可能沒有症狀。但如果在電腦斷層上看得到血管阻塞痕跡,表示曾經中風過,即便本人感覺沒有症狀。仍要視為中風高危險群。本文提供十個小中風徵兆提以利名眾注意健康盡早就醫。
日期:2017-12-12
「我和先生從年輕到老,都是在一起的,當初決定要到養老院沒有花太多時間決定,因為兩個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黃育清與年長十歲的丈夫決定搬到養老院時,她才六十多歲,在養護機構堪稱「年輕」住民。
日期:2017-12-08
失智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青壯年罹患失智症對家庭影響更巨大。特別在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偏鄉地區,主要照顧者,除了面臨經濟與照顧的雙重壓力,失智症個管師陳令軒表示,少子化衝擊,加上支持系統的缺乏。無疑讓整體狀況雪上加霜。
日期:2017-11-16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呼籲「畢業照顧者三重建」,很適合提供給「畢業照顧者」做為重建藍圖:一是「重建身心健康」;二是「重建經濟穩定」;三則是「重建社交網絡」。真的不要讓自己一個人封閉太久,越久會越不容易踏出去。
日期:2017-11-14
要讓一人生活更開心,也得留意自己的時間管理和情緒管理。面對外來衝擊與評論時,我們需要反思:到底這個評價,是否要放入自我概念裡?
日期:2017-10-31
生前告別式,打破我們對死亡的禁忌,將死亡直接搬上檯面,讓每個人都清楚──現在就是適合談論死亡的時機,讓當事人有機會聽見這些訴說,讓親友能夠表達。
日期: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