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蔡英文總統專書的法國記者沃勒函表示,在女性國家領導人當中,已執政近8年的蔡總統在西方知名度相對不高,是新聞界缺失;而她不卑不亢的帶領台灣方式,值得西方借鏡。
日期:2023-12-22
敏迪選讀:培養國際識讀力,不是找到沒有立場的意見領袖,而是學會不被單一言論影響自己的判斷。
日期:2023-12-19
一七七五年三月二十二日,伯克演講「論與美洲和解」,是美國獨立前願公開挺美的少數派。伯克奠定了近代民主體制的「保守主義」,擁護人身自由、財產私有、分權制衡等基本價值。
日期:2023-12-13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3-11-30
川普現象的擴散:阿根廷啟示錄最近有兩個國家出現政黨輪替,其中之一是歐洲的荷蘭,極右派的Geert Wilders的自由黨Pvv在150席中拿下37席,取得結盟其他政黨組閣的資格,原首相Mark Rutte確定下台。
日期:2023-11-27
一九一○年十一月八日,英國小鎮「湯尼潘帝」爆發大規模罷工,一名礦工在混亂當中不幸喪命,但其死因卻被媒體張冠李戴,讓時任內政大臣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用一生背負莫須有的罵名。
日期:2023-11-15
試圖打破「川普vs.拜登」美國兩黨惡鬥的總統選戰僵局,除了共和、民主兩黨黨內翻轉之外,如今因為「無印黨」聲勢崛起,出現中間路線候選人的新選項。
日期:2023-11-15
一八五五年十月十四日,海德公園出現第一個肥皂箱演說家,此後,肥皂箱成為言論自由的象徵。馬克思認為的「武裝暴動革命」,沒有在英國發生。因為,再激烈的矛盾,都能靠言論來決鬥!
日期:2023-11-08
日本的對中好感度持續20年以上緩慢下降,似乎已經降到不能再低的地步。根據內閣府的「外交輿論調查」,1980年代只有2~3成的人表示「對中國沒有親近感」,但到了2019年,覺得對中國有親近感的人只剩下2成。換句話說,在親近或不親近中國的問題上,輿論已經反轉。
日期:2023-11-02
法國巴黎副市長來台參加同志遊行,也與台灣交流數十年從事人權倡議工作的經驗。走過同志與愛滋患者人權灰暗之路,他為何以「倖存者」身分自居,持續在這條路奮鬥?
日期: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