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是資深公務人員告誡新進者最琅琅上口的話。這心態並非來自有恃無恐的「鐵飯碗」保證,而是動輒陷入「圖利罪」疑雲的恐懼。
日期:2016-09-29
一八八四年七月五日,英國貨輪「木樨草號」遇上暴風雨沉沒大海,四名水手爬上救生艇,為了存活,三名水手殺了見習生帕克⋯⋯。這個事件,後來成為電影《少年Pi》的寓意。
日期:2016-09-15
「過去律師常遇見離譜誇張的判決,能做的,卻只有幫當事人上訴,然後祈禱他們遇到好法官,獲得公正的審判。推動司改的動力,大概就來自當事人的眼淚。」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林永頌,幽幽地追憶自己二十年司改路的起點。
日期:2016-08-25
過去16年,台灣民眾連續5次,將領導台灣的工作託付給了法律人,這代表多數的民眾,將法律人視為最有領導能力的精英。
日期:2016-06-23
台灣不時出現讓社會譁然的「恐龍」判決,很重要的因素在於,民眾不理解審判內容,法庭內也聽不見民眾的聲音。讓人民參與審判,將可望提升台灣司法的民主正當性。
日期:2016-06-23
不只要有嚴格的專業訓練,德國更要求法律人的「人生歷練」:一位法律系學生畢業後,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實習、第二次國家考試,才能成為「完全法律人」。
日期:2016-06-23
「正義不僅應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這句著名的法諺,恰好是當前台灣司法的寫照。身為正義守護者,台灣司法卻因遠離社會脈動、難與外界溝通,讓人民失去信心。強烈的不信任,導致人民對司法恐懼、冷漠,形成惡性循環。法律源於人民集體意志,只有讓人民看見司法、讓司法聽見民意,才能扭轉信心危機。
日期:2016-06-23
「正義不僅應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這句著名的法諺,恰好是當前台灣司法的寫照。身為正義守護者,台灣司法卻因遠離社會脈動、難與外界溝通,讓人民失去信心。強烈的不信任,導致人民對司法恐懼、冷漠,形成惡性循環。法律源於人民集體意志,只有讓人民看見司法、讓司法聽見民意,才能扭轉信心危機。
日期:2016-06-23
辜仲諒捲入三項重大弊案,其中內湖購地及高買國寶集團抵押品兩案,均來自內部人員匿名檢舉。追查各項交易細節,諸多亟待釐清疑點也逐漸浮上枱面。
日期: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