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一間位於德州工廠,近日傳出負責切割汽車零件的機器人「失控」,誤將工程師當作汽車,將其按壓在地並將金屬爪插入背部和手臂的「攻擊事件」,據外媒報導,在一份向聯邦監管機構提交的受傷報告中,工程師的左手留下了開放性傷口,所幸傷勢並未危及性命。不過機器人突然「攻擊」人類、血濺工廠駭人事件震驚外界,但馬斯克(Elon Musk)12/28發文駁斥,稱該意外是2年前的事,且「失控」的機器人並非特斯拉製造。
日期:2023-12-30
金管會今年8月針對金融三業資料上雲法規進行大鬆綁,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AI)應用興起,金管會今年10月公告金融業運用 AI 之 6 項核心原則,「金融業運用AI指引」草案也在12月底甫發布,顯見生成式AI將雲端應用及合規帶入全新的里程。AI治理策略及法規遵循也將與時俱進,「金融業客戶在應用AI升級客戶服務、提升員工效率時,『合規』是最常提及且優先考量的關鍵課題;」台灣微軟大型企業商務事業群總經理李倩分享:「微軟提供一整套完整合規協助,要成為金融業者上雲與AI轉型的堅實後盾。微軟領先業界提出客戶著作權承諾,為客戶使用和散布付費企業版生成式AI的輸出內容所衍生的特定智慧財產權爭議,在與客戶分擔責任的前提下,在第一線與客戶共同應對,協助客戶安心上雲及AI轉型。」
日期:2023-12-29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再度失言!他周四(12/28)替國民黨立委候選人張斯綱站台,談到台灣生育問題,他稱台灣女性「超過30歲就沒用了」,還點名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吳思瑤,說她年近50「這輩子絕子絕孫、不可能生了」,一連串失言讓張斯綱當場尬笑,深夜趕緊發文滅火,強調極度討厭沙文主義,每個人都應尊重女性生育權。而吳思瑤則在臉書發文表示,比她大3歲的張斯綱,請來楊志良這種仇女慣犯站台,對她發動恥度無下限攻擊,究竟想獲得什麼樣的選舉紅利?還說選舉是「選賢與能」,比的是「專業問政能力」和「服務建設成績」,不是在比子宮的使用率。稍早張斯綱臉書二度發文滅火,以「兩個譴責,兩個道歉」為題表示,熱心支持者願意協助他們選舉,只有感謝,但是楊志良前署長昨晚的言論,「毫無疑問是錯誤的,我個人絕對不認同,任何人有類似言論,都該被譴責,包括楊前署長。」並再次向對手吳思瑤女士致歉。張斯綱表示,在他的街講場合,有助講來賓講出不當言論,無論如何負全責。即便政治、政策,與政見,容或針鋒相對,但不應該涉及身體生理,這也絕對是我的底線。「也再次向無端受到波及的徐巧芯議員致歉。」
日期:2023-12-29
如果你曾憂心自己達不到理想標準、不斷自我責難,《他們很厲害,但我無敵可愛!》將會是你我的解放宣言。平凡,就是最棒的!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生活,不再藉由他人讚美認可自己存在,也可以在羨慕、認同他人能力時回頭看看自己,其實也「無敵可愛」!
日期:2023-12-28
高雄老家附近的某家髮廊生意一直非常好,早期,洗頭費用只要80元,洗髮時按摩的功力常常讓客人覺得很超值,如今洗頭費用漲價到150元,剪髮費用還停留在100多元,生意明顯比過去少了,我以為是過去的繁榮盛況不再,卻沒想到這是老闆娘的策略。
日期:2023-12-28
機器人替代人力,隨著AI及先進軟硬體整合加速開發,實現時間將明顯縮短。特斯拉近期發表Optimus第二代人形機械人,為進一步提升生產力打開想像空間。
日期:2023-12-27
編按:股海老牛是18萬人追蹤的「股海老牛」臉書粉專版主,他經營的「股海老牛」YouTube頻道,至今已有超過10萬名同好加入,開設PressPlay訂閱教學專案,也有超過500人持續學習「抱緊處理」心法。台股從2023年初至11月20日為止,漲幅高達28%,同時間,股海老牛私藏的抱緊股名單中,光寶科的報酬率(2301)高達181%;英業達(2356)186%;敦陽科(2480)配發6.26元現金股利,報酬率達61%……他的50檔抱緊組合平均漲幅48%,超越大盤20%!英業達(2356)、光寶科(2301)及敦陽科(2480)....股海老牛2024年最新3檔抱緊名單大公開!
日期:2023-12-27
針對後疫情時期的通膨危機下,製造業積極朝向智慧化與低碳化方向轉型,在上下游供應鏈的協作優勢下,協助產業掌握市場趨勢與產業脈動,促進長足之發展。
日期:2023-12-27
總統電視政見發表會第2場週二(12/26)登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第3階段火力全開,直指國民黨為台灣帶來3大禍害,包含死抱「一個中國」神主牌,由反共變親共、黑金體質不改,傷害民主價值以及為了取得政權不擇手段等。砲轟「國民黨對得起經國先生嗎?對得起生養它的這塊土地嗎?對得起廣大的台灣人民嗎?」對此,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在臉書表示,「國民黨和我從不認同共產主義、從不親共,始終堅持反共保台!」更承諾未來在侯友宜與他任內,絕不會推動統一談判,今天的兩岸沒有統一條件,只能為下一代鋪陳一個可以看得更遠的環境,兩岸在不同的制度上各自發展,或許三、五十年後,讓下一代決定兩岸的未來。
日期: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