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家訪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家訪共有99項結果
政治社會

連四年投入三百多名社工 走訪近四萬家庭 資源精準投放 展望會因地制宜

台灣世界展望會連四年調查走訪所服務的弱勢家庭,建構一張完整的經濟弱勢兒少需求圖像,透過不同地區的五大需求特性評估,他們精準投放資源,接住每個搖搖欲墜的脆弱兒少。

日期:2025-01-22

國際總經

川普國防助手出列!他曾提台灣國防支出僅GDP 2.5%「該調到10%」:安全與自主權危在旦夕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今天在社群媒體宣布計劃任命4人出任國防部領導層要職,其中包括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他曾評論台灣國防支出嚴重不足,建議至少增至GDP的5%。

日期:2024-12-24

職場

「超人醫師」徐超斌歷經過勞中風、罹鼻咽癌、左手左腳失去功能,仍堅持為南迴病人奔走:要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

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在臺北醫學大學(原臺北醫學院)求學時,便立志未來要回到家鄉服務。畢業後,經歷了台南奇美醫院的洗禮後,他履行了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的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他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增開了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一個月曾工作四百小時,「超人醫師」的名號不脛而走。中風之後,即使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他的「超人」事蹟逐漸流傳開來,感動了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了「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  「徐醫師,南迴醫院什麼時候才會蓋好?」在地鄉親追問,建院喊了這麼久,為何至今還是只聞樓梯響。南迴建院是他的初衷,但是他如今不得不考慮,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

日期:2024-11-01

教育

想成為父母,不一定要自己生!沈伯洋夫妻都學霸,歷時兩年收養女兒:全家沒血緣關係,但我們彼此相愛

從小到大,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沈伯洋一直都是菁英遊戲的勝出者,但終其一生,他的夢想都是能搗毀這場遊戲。於是,他完成了斲斷階級複製的直接實踐:收養一個女兒。

日期:2024-10-29

生活消費

實用又俐落 軍品就是這麼帥

充滿歷史內涵且實用的古著機能軍裝、不褪流行軍包,這些充滿故事的復古軍品,有著俐落剪裁、巧思設計,以及好搭的配色。軍品魅力獨特,讓外出行頭增添帥氣風采,令人著迷。

日期:2024-09-25

政治社會

轉型模範〉預防、篩檢串接醫療 全人照護讓住院量降7.6% 花蓮偏鄉怎做到「健康加值」

(今周刊1434)一個全台面積最大、只有九家診所,醫療資源不均的東部偏鄉,如何靠著醫院、衛生所和鄉民協力,翻轉部落健康,開創全新照護模式?

日期:2024-06-12

職場

請假為何主管要問原因?她問私生活一定要講嗎 管理階層吐真心話:我不會擋,除非...

有時請假未必有什麼原因,也可能是純粹不想上班,或只是想把假請光。近日有網友發文表示,她主管很喜歡追問請假原因,甚至還會酸她常常出去玩,為什麼請假時,主管一定要問原因呢?貼文曝光後,掀起網友討論。

日期:2024-06-08

政治社會

勤務過多、考績不合理、諮商機制不完備…… 近五月爆七警察自殺 該如何止血?

近日竹東警局傳出槍響,倒地的年輕身影,成為近五個月內,第七個自殺的員警。警政署近年雖引進委外諮商,但監察院報告直指成效低。背後關鍵究竟在哪裡?又該如何拆彈?

日期:2024-05-29

教育

花大把錢送孩子進全美語幼稚園、補數學有用嗎?提早學習優勢只到小學四年級,卻留下終身禍害

現在的教育選拔競爭是如此激烈,「軍備競賽」已經從學齡前兒童開始了。我要說的是,早教競賽是一場愚蠢的比賽,聰明理性的人不應該參加。

日期:2024-04-19

政治社會

誰讓他們來不及長大?兒虐隱憂比你想得更嚴重…1歲男童那晚的哭喊,戳出兒少安全網5大殘酷真相

今周刊編按:1歲童被保母虐死事件震驚社會,殘忍行徑讓外界質疑具有高社會信任度的兒福聯盟、社工,這層保護兒少的安全網是否出了問題。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心痛不捨,該處理的都會處理,也呼籲中央、地方精進相關措施,像是提高醫療專責醫師制度涵蓋率、過渡時期安置的保母需比照寄養家庭標準,及建置保母推薦評鑑平台。行政院長陳建仁周四(3/14)也向家屬及全國人民道歉,表示會要求中央、地方提出改善措施。早在2017年7月,《今周刊》即以封面故事「誰讓他們來不及長大」探討虐童問題,雖引起迴響,然而令人鼻酸的事件仍一再發生。以下為《今周刊》2017年報導。

日期: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