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學齡孩子的父母親,每到寒暑假最苦惱的事情,就是「遛小孩」,近年來,夏令營、海外遊學團都是熱門選項,但有人寧可親自帶著孩子,一起體驗旅行與生活,增加親子互動。他們所打造的行程,獨一無二,只為了帶給孩子難忘的童年。
日期:2015-06-18
自己開店當老闆,事必躬親是理所當然。頭腦好的郭木生,曾在小學五年級的私塾念了一、兩年的漢文,學會寫字,還會打算盤和心算,而且當兵時常在軍隊幫同袍書寫家信,練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日期:2015-06-18
下課時間,都會區的孩子大多是去安親班或才藝班,那裡有老師教導功課、同時還可以吃頓點心,安心等父母下班再回家。偏鄉的孩子,可沒那麼幸運,他們許多是單親、隔代教養、或是外配生的孩子,經濟上普遍弱勢,下了課無處去,只得在外遊蕩,有的甚至連一頓晚餐都是奢求,更別提有人教他們做功課。
日期:2015-06-04
從台中霧峰區大街,拐進聖若瑟天主堂,原本燠熱躁動的心,忽然恬靜下來。下午一點,剛從霧峰國小下課、吃完午餐的孩子,趴在小桌子上,午睡正酣,睡不著的兩三個孩子,靜靜地做功課。由咖啡廳改裝成的課輔班教室,桌椅都是鄰里捐來的回收資源。特別的是,這個祕密基地的幕後推手是一位外籍神父,來自阿根廷的何進德(Federico Jaramillo)。
日期:2015-06-04
正午時分,踏進大馬路旁的台西愛鄰辦事處,一樓十多坪的空間,坐滿了十幾位低年級生,一邊寫功課,還不時地偷偷交頭接耳;再走上二、三樓,每間教室也都坐滿了學生,負責人吳宏泰牧師望著略顯擁擠的空間,熱切地說:「等到旁邊的新教堂蓋好,學生就有更大空間了。」
日期:2015-06-04
從北部城市踅入南部鄉鎮,再轉到東邊部落,我們深入台灣偏遠鄉鎮,實地走訪一個個「孩子的祕密基地」,看見許多孤單無依的弱勢孩子,在脆弱的家之外,找到另一種心靈依靠,在成長過程中,有人拉一把,或許他們的命運就不一樣了。
日期:2015-06-04
放學後,我能去哪裡?我住在花蓮山上,把拔馬麻平常都去外地賺錢了,家裡剩下阿嬤,但阿嬤不懂學校的功課,下課後我也不知道去哪,只能到處遊蕩。有一天,我發現了一個祕密基地,在那裡,有很多跟我一樣的小朋友,在那裡,有大哥哥大姊姊陪我們,感覺孤單的時候,我就會往那亮亮的地方走去,「今天,我也可以跟你們一起寫作業嗎⋯⋯」
日期:2015-06-04
二○一三年四月十五日,眾多神情肅穆、身著黑衣的人們,在布滿白色鮮花的現場壓低了音量交談著。廳外絡繹不絕的人群,與廳內相框中的主角形成強烈對比─那是一種看盡世事的神情,也是一種向子女與前來弔唁的各方戰友謝幕的姿態。從彰化頂廍村到台北的松江路,郭木生的一生走得遙遠,但著實精采。
日期:201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