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業者連續多年在國際巧克力賽事中奪下獎項,添入在地食材、運用茶葉的風潮,在市場上已是百花齊放。這塊「黑金」吸引有心人加入挖掘、研究發揚,從各個領域站上這個大舞台的高手,有身經百戰的巧克力師、小農、名廚和科技業二代,各自用私房創意,表述屬於台灣巧克力的榮耀新時代。
日期:2023-04-06
今年24歲的賴紀蒝其實國小、國中都是資優班,卻因為母親家暴兩度自五專休學,19歲當起北漂族四處打工。為了尋求更好工作環境,她決定重考高中,最終於在23歲考上北一女中。賴紀蒝認為,她的經歷有如「吸引力法則」,只要在心中不斷地覆述目標並付諸行動,即使比別人慢了些,一樣能抵達終點,相信未來以同樣步調前進,必能當上醫師,回饋社會。
日期:2023-03-12
「我覺得自己的命運很坎坷,每一次好不容易走過逆境,正要平順時,又遇到波折。」Wei甜老闆黃靖惟向來是個很樂天的人,有時卻不免傷感自己的命運過於顛簸。不過,在向朋友抱怨完後,她又歡喜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黃靖惟自從先生過世後,和女兒柯佳妤相依為命,但她卻在21歲那年罹患罕見的皮膚淋巴癌,化療期間,女兒數次走過鬼門關,那段歲月黃靖惟過著猶如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如今女兒病情得以控制,她含淚笑道:「現在的我很幸福!」(原文刊載於2022/1/24,更新時間為2023/2/6)
日期:2023-02-06
編按:台北市推出的「台北熊好券2.0」,包含住宿券、饗購券、藝文券、運動券、市集券及農好券,總計有6種票券,民眾可以從中登記2種,最高可拿到2000元,共發行69.6萬份。熊好券2.0自10/18開放民眾意願登記,於10/24下午6點截止,10/25上午10時抽獎公布中獎幸運兒名單。由台北市長柯文哲啟動號碼機,抽出亂數種子8、3、8、5、3,再由電腦系統抽出中獎名單,抽出69.6萬的幸運民眾。10月24日前已註冊台北通APP的中獎民眾,可在25日當天下午1400獲得票券,如果上網或透過ibon機登記的中獎民眾,則要在11月3日晚上24:00前註冊成為台北通APP會員,系統隔日(11月4日)會分派中獎券,如未能於前開期限完成註冊者,將視為自動放棄領取資格。熊好券中獎者取得票券當日即可開始消費,能使用至12月18日晚上24:00,未使用完畢者將由系統全數回收。其中饗購券中籤率為35%、農好券中籤率30%、運動券中籤率29%、藝文券中籤率13%、市集券中籤率9%、住宿券中籤率5%。
日期:2022-10-25
每個地方的農特產,展現著一地的飲食文化,在當地生活、扎根的廚師,取在地的農特產為食材,開發充滿創意的美食,用麻薏製作生乳捲、金山地瓜化身蒙布朗,淡水的阿給醬也被拿來做披薩,這些富有想像力的新在地文化餐點,食材融入新風味,迸出生活飲食的火花。
日期:2022-10-05
台南名店「阿堂鹹粥」去年11月因為漲價,熱門商品像是魚皮、魚肚、魚腸鹹粥等一碗要價200元,引起反彈,而事後粉專小編再發文直呼「您的堅持卻換來罵聲何苦呢」力挺老闆,激怒不少人被狂刷負評。而時隔9個月,阿堂鹹粥再宣布漲價,一碗從200元漲到260元,漲幅高達3成,阿堂鹹粥老闆娘接受三立新聞採訪時說:「(漲價)對我們店的影響會不會,可能會啊,因為這是公平的市場,喜歡來、喜歡吃阿堂鹹粥的人,他還是會來,因為真的是太少了」。老闆娘說,虱目魚現在一天要多賣也沒辦法,牠就是這麼一點點量而已,現在幾乎魚塭都讓人家做太陽能了,也因為虱目魚肚大幅調漲,只能跟著漲價。(原文刊載於2021/12/9,更新時間為2022/9/3)
日期:2022-09-04
我曾經覺得賺錢好像是人生的夢想,透過賺錢好像覺得自己成長了,好像完成夢想了,只是長大後來漸漸明白,自己追求的夢想並非是賺錢,它只是你用來完成夢想的方式之一。
日期:2022-07-28
一群業餘的藝術家,專精本業之餘,利用空閒時間發展興趣。別人不要的汽車零件、廢棄的漂流木,經由他們發揮創意稍加組裝,成了爭相購買的藝術品;五顏六色的薄紙張,以一雙巧手細心剪黏,媽祖出巡的場景在眼前立體呈現。大內高手流傳在民間,斜槓藝術家隨興創作施展天分。
日期:2022-03-30
台北市政府透過台北通推出「台北熊好券」,邀請全台民眾一起刺激台北景氣、振興商家經濟。民眾只要自110年9月22日起至10月6日止,都可上台北通APP進行意願登記,北市提供超過100萬份的「台北熊好券」—包含住宿券、饗購券、藝文券、運動券及市集券,共5種票券預計10月8日在律師的見證下,公開線上抽獎。
日期:2021-09-22
近期疫苗接種話題持續延燒,雖然國內COVID-19疫情有明顯趨緩的態勢,但若要回到疫情前的日子,恐怕尚須不少時日,且在全體疫苗覆蓋率未明顯提升之前,無論是否已經接種疫苗,民眾仍然擔心群聚問題。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的「2021年6月份消費者動態速報」就指出,民眾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近半數會避免群聚,像是和朋友聚餐、到辦公室上班、觀看展覽等,因此未來無論疫情發展如何,往後可能已從此改變疫情前原有的生活型態。
日期: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