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學派對需要低通膨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倒果為因。 試想, 把你口袋裡的錢變得比較不値錢, 怎麼能讓你或任何人變得比較有錢呢? 大家都知道凱因斯本人承認, 貨幣貶値讓政府能「 偷偷而且不被發現地沒收公民一大部分的財富。」
日期:2023-06-21
從政界到藝文界性騷擾炸彈連連,作家、評論家張鐵志週五(6/9)突在臉書發文說,自己曾在20多年前酒後斷片,一名學妹告訴他自己的手碰觸了她的身體,讓她感到不舒服。張鐵志說當年他立刻道歉並簽下道歉信。在近日一連串的新聞事件後,張鐵志說自己再度連絡學妹,確認對方接受誠懇的道歉,但他坦言這件事在這20多年來已經被無限扭曲、放大、流傳,變成另一個虛構故事,「承受的苦痛與屈辱是外界很難理解的」。張鐵志雖然隨後在週六(6/10)刪除臉書貼文,但發言已經在臉書上發酵,尤其是藝文圈的人紛紛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想法。
日期:2023-06-12
進入網路書店,各式主題書展令你眼花撩亂。游標滑過「商業書展5折起」、「職場人書展66折」,你最後走進「每日特惠」專區,買下一本5折的「職場工作術」電子書。下單後,你滿足地瀏覽一頁頁文字,正為自己撿到便宜而開心。但你恐怕難以想像,其實你買貴了書。
日期:2023-06-09
日本經濟自平成時代以來衰退了30年,許多日本企業為求發展,接連不斷在勞動力相對低廉的海外國家設廠、增資。但隨著疫情衝擊、烏俄戰爭、當地原物料上漲、日圓貶值等外力衝擊,日本製造業不得不開始向本國回流,尤以新創公司腳步最快…...
日期:2023-06-05
親友的死亡都會對留下來的人造成一定衝擊。第一次面對死亡,不知如何面對悲痛、逃避與罪惡感,導致無法從哀傷中脫離,也影響了自己的人生。但一段好好送你離開的哀悼練習才能讓一直逃避的哀悼開始,重新找回邁出步伐的勇氣。以下獻給「被留下來的人」──第1次聚會──別急著找原因,先從「說出口」開始當親愛的人離開,我們被悲痛與罪惡感籠罩,只想躲進情緒的黑洞。這時,請試著開口訴說自己的故事,重新看見離去的他,踏出哀悼的第一步。第2次聚會──「我的哀悼」和「你的哀悼」不同每個人哀悼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人號啕大哭,有人默默吞忍,並非和自己的方式不同就是不傷心、不痛苦。給予彼此空間,才能找到自己的哀悼方式。第3次聚會──試著輕鬆地說出那個人的名字「要是整理遺物,就好像承認他真的走了。」整理遺物不是將他抹去,而是整頓自己,並且從中喚醒美好的回憶,不再害怕觸碰過去第4次聚會──擺脫「一定要為他做些什麼」的罪惡感無需背負「一定要做些什麼」的罪惡感,反而該找回「什麼都不做也沒關係」的餘裕,才有機會讓脆弱受傷的心獲得釋放。第5次聚會──無論好壞,完整的記憶才有完整的懷念哀悼是為了「好好記住逝者」,但若一味把他記憶成毫無缺點的好人,哀悼就很難有進展。不用將逝者「神聖化」,誠實面對一切回憶,更能完整的懷念他。第6次聚會──將自己的未來與逝者連結,找回人生動力寫信給他,並回一封想像對方寫給你的信,與他進行想像對話時,也能看見自己是如何從無處宣洩的情感中掙扎前行,進而將悲傷昇華。
日期:2023-05-24
我認為在65歲到70歲這段期間,大部分人都會面臨到人生中的許多困難。無論是照護父母或配偶、與親朋好友生離死別、離開習慣的職場等,隨著超高齡化的發展,70歲可說是人生中全新的一個章節。如果是年輕時,可能比較容易跨過這種人生中的重大關卡,但到了身心功能都越來越衰退的70歲後,這些難關就會成為相當大的負擔。本章中我想站在精神科醫師的立場,與大家分享該如何順利度過這些「70歲的危機」。
日期:2023-05-20
台灣人在疫情後報復性出遊,最愛去的國家中,日本絕對排名前茅。不過,相較於疫情前日本人非常愛來台灣旅遊,為什麼現在看起來觀光客回流數依舊拉不起來呢?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說,這幾年他回日本都有個感想,就是「日本人沒有錢了」。
日期:2023-05-19
網路發展至今,媒體仍在找尋出路。專家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除了要經營多元化的品牌與收入來源,更需思考如何找到讀者,提供讀者真正需要的「體驗」。
日期:2023-05-16
嘯鮑爾森決定最後奮力一搏,他打電話給英國財政大臣亞利斯泰爾.達林(Alistair Darling),要求他放棄巴克萊銀行必須舉行股東投票的規定,讓巴克萊銀行可以立刻保障雷曼兄弟的債務。
日期:2023-05-12
玉鈴在國外求學時,父親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肝癌,但為了不影響玉鈴的學業,父親要全家人不准告訴玉鈴,因為父親擔心玉鈴若知道了將不顧一切的回國,耽誤了正在進行的課業。玉鈴的父親相信自己還有治療的可能,並且也認為等到兩個月後,玉鈴放假回國,全家就能團聚了。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