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於2016年底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校後,再度傳出擬合併私立中華大學,並設立「半導體學院」。清華大學表示,最近確曾與中華大學接觸了解雙方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認為對半導體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有助益;中華大學則表示樂觀其成,校長劉維琪說,最快114學年度停招。中華大學召開「校務發展重大說明會」,校長劉維琪表示,若合校計畫順利,未來就會停招,把現有學生照顧好才停辦,至於停辦以後,地就可以捐給清華大學,甚至在還沒有停辦之前,也歡迎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院來使用,清大很需要有土地有空間來建一個大樓,來發展半導體人才培育。劉維琪強調,可以去看看中華大學財報,現金加銀行存款都不短少,整體來看差不多有接近7億,沒有虧損累累的問題。為了學校長遠發展,希望能做更大的事,變成台灣之光,讓校地變成國際級的基地。至於清大校長高為元出席校內上樑典禮時證實,的確有與中華大學討論整併案,特別強調是「整併」不是「合併」,因為對學生的影響大不同。
日期:2024-11-22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台灣有8所大學擠進前百大,而台灣大學依舊是排名最佳的學校,為第26名,不過名次比去年下滑了5名,其餘7所大學依序為清華大學、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以及台北科技大學。若以私校來看,前400名裡面排名最好的是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亞洲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元智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等,其中也不乏在今年大學分發入學時,滿招的私校。
日期:2024-11-14
編按:「財富自由」是許多人渴望卻總覺得遙不可及的夢想,事實上具有安全感的富足生活,並不是資產的帳面數字要累積到千萬元,而是我們能否創造長期而穩定的持續性現金流收入!理財達人郭俊宏靠一套「以息養股月月配、放大投資報酬率」的ETF投資心法,10年內達成月領10萬元配息的目標,累積千萬財富、實現財富自由,不但每月能產出持續性現金流收入,每年還能參與股市的市值成長,50歲不再為錢工作、提早退休。
日期:2024-10-24
亞洲新灣區是高雄目前最重要土地開發區,高雄市政府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將該區規劃為特定經貿核心專用區、特定文化休閒專用區、特定倉儲轉運專用區等。
日期:2024-10-24
新冠疫情後航空業復甦,今年全球航空載客量和營收可望創新高,航空貨運也表現亮眼。各大業者豐收之餘,還得同時投入減碳行動,才能讓產業永續。
日期:2024-10-23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遭在野黨聯手擱置,拖延一個多月未實質審查,作為導火線的原住民禁伐補償修法,被質疑圖利少數人。當國會陷入空轉,全民利益誰來顧?
日期:2024-10-23
隨著時序愈來愈接近11月,東北季風也逐漸增強,北台灣天氣率先轉涼,氣象專家指出,下週將有一波東北季風增強,迎風面再轉濕涼,北部降溫明顯,整天氣溫落在24、25度,接著再迎更強的冷空氣南下,屆時台北低溫下探16度。
日期:2024-10-19
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哪一所是第1名呢?而台灣有幾所大學入榜?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英國牛津大學創紀錄連續第9年蟬聯世界第1。《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此次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在台灣部分,入榜的大學院校有47所,排名最好的前10名為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成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對於此次評比,台大表示,雖然多項實質面指標均有進步,但仍受一直以來主觀聲望指標、生師比、國際化程度等影響,這些進步未能充分反映在國際聲望及排名上,但台大對各種大學排名均會虛心參考,作為提升與進步的參考。
日期:2024-10-09
央行重手打炒房,引發房市金龍海嘯使景氣降溫。台灣房屋集團首席副總裁周鶴鳴發布「台灣房屋市場景氣燈號」暨房市景氣預測指出,第7波信用管制將會在第4季陸續浮現。他以棒球賽局說明,央行先發制人,換屋族、繼承族被牽制,新青安族被保送,現金族全壘打。他預估這波「量縮軟著陸」,推估全年買賣移轉棟數將從「爆量大增」變成「持平微增」。因這一波房地產在短時間漲很多,他指出,還在推案的建商要降價是不可能,否則後面會有交屋問題,唯一比較有機會是2~3年前買預售屋的人開始交屋,也許有讓利的可能,降價在1成內。他舉例,最新建商推的案子60萬,2~3年前買的價格為40萬,現在會以55萬讓利少賺賣出。他強調,隨著投資客及投機客退場,現在的購屋主力會是自住剛性需求,建議有自住需求的人可以出來看屋。
日期:2024-10-08
經濟部拍板10/16起,民生電價凍漲、產業電價則依產值與用電量成長或衰退,區分行業別凍漲、調漲7%或14%,平均漲幅12.5%。此外,經濟部評估此次調整,對2024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為0.03個百分點。而台電也透過政府編列2024年追加預算1000億元,以及編列2025年公務預算1000億元,向立法院爭取共2000億元撥補,以用於補貼過去年度民生用電未調足之差額。台經院張建一認為,目前台灣景氣有兩極化的現象,分別是比較好的「AI」人工智慧產業,與比較差的「BI」(「悲哀」台語諧音)的傳統產業,因此他歸納此次調整有三大面向。首先是照顧民生需求及弱勢產業;第二,讓用電較多且有賺錢的業者多負擔一些;第三,鼓勵企業節能。至於是否會對物價會產生多大影響?張建一認為,目前仍需更細部資料來進一步評估,但產業用電調漲,業者要不要漲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仍需看產業類型與需求而定,若屬於不一定要換新的「耐久財」產品,若漲價消費者不一定會買單。能源學者梁啟源則認為,近幾次雖然民生用電凍漲,但和2021年相較,工業電價累計漲幅已達66%,等於是近來所有電價漲幅都由產業負擔,這仍會間接導致物價上漲,當然也會影響產業競爭力。
日期:20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