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外籍配偶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外籍配偶共有64項結果
教育

孩子做錯事,用打的最有效?過來人後悔血淚:打小孩最可怕的不是他會麻木,而是某天開始他將如此對待你

「媽媽,妳還好嗎?」小丹拉開紗門走了出來,一臉擔心地問。早春的澳洲,氣溫乍暖還寒,小丹這兩天又生病了。趁中午我的工作告一段落之際,走到後院的木階上坐下發呆。「嗯?我沒事呀!你怎麼會這麼問?」對小丹突如其來之舉,我驚訝地說。「妳看起來……好像不太開心。」小丹一邊說著,一邊輕輕到我身邊坐下,默默地環抱起我的手臂。

日期:2023-07-03

教育

台灣1天好幾張功課,澳洲1週才1張...台灣媽媽住澳洲10年告白:大家想送孩子到國外,為何我拚命要回來?

自從帶孩子回台灣,並決定住一段時間後,我開始被問到:「這裡育兒環境不友善,為什麼要帶孩子回來呢?」 「大家都急著將孩子往國外送,為什麼你卻要帶孩子回台灣?」這些問題。

日期:2023-04-14

勞保勞退

最多省5337元!國民年金祭「半價」補助,「這天前未繳」恢復原價...不繳到底有沒有關係?

政院通過疫後特別條例,編列新台幣70億元預算補助國民年金保險費,補助民眾50%自付金額,只要在2025年10月31日前繳納今年4月到12月的國保保費,一般被保險人每月繳納金額從1186年降至593元,等於每人可獲5337元補助。自今年1月1日起,國保依法調整保險費率為10%,衛福部表示費率調整後,一般民眾自付保險費從1042元增為1186元,每人每月將多付144元;如果是所得未達2倍標準及輕度身心障礙者將多付107元,而中低收入戶、所得未達1.5倍標準及中度身心障礙者則多付72元。以每個月保費為新台幣1186元計算,政府補助一半後,只需負擔593元,準時繳費的國保投保人,從4月起至今年底,最高可獲得5337元補助。

日期:2023-04-06

生活消費

國民年金為何超過4成民眾「不繳錢」?他每年繳清卻仍收罰單 「配偶欠費你要幫還」勞保局:4條件免罰

你知道國民年金欠費,配偶也有連帶繳納的義務嗎?根據勞保局規定,初次欠費者會被開罰3000元台幣,若繼續拖欠罰金則會往上疊加累進,不過一名網友表示,自己明明都有將欠費繳清卻還是不斷收到罰單,結果一問之下竟是「配偶逾期未繳納」,他必須幫忙代繳。國民年金罰款制度引起熱議,不少人挨轟不合理,更痛批假如失業還要被削一筆,諷刺簡直就是「失業懲罰金」。

日期:2023-03-13

個人成長

把錢變成想要的樣子!領完年終想捐款助人?一次了解這5家你沒聽過「卻默默行善的團體」

過年領年終,除了為自己買喜歡的東西以外,想要捐款幫助弱勢族群可以去哪捐款呢?《今周刊》整理有募款需求、長期默默行善的團體,提供想盡份心力的你做參考。

日期:2023-01-09

政治社會

越南新娘一條人命,牽扯出世紀大冤案?南迴搞軌案15年後,一個辯護律師的不平之鳴

轟動全台的南迴搞軌案,大家還有印象嗎?這件15年前的奇案,讓當年的李泰安家,成了媒體日夜守候的「泰安休息站」。李泰安雖因殺人罪被判刑13年確定,目前仍在獄中服刑。不過,李泰安的辯護律師吳漢成,始終難以接受判決結果,站在證據會說話的立場,也為了心中的司法正義,他決定整理出版《世紀大冤案:南迴搞軌-辯護律師的不平之鳴》,本書是位律師沉痛的心聲,揭發了足以翻轉案情的關鍵證據。

日期:2021-12-01

政治社會

撒錢有理還是發券更有益? 從各國振興方案看台灣5倍券

Covid-19疫情成衝擊全球經濟的最大黑天鵝,為挽救經濟、刺激消費,各國政府頻出招搶推振興方案。相較美日直升機式撒錢發現金,台灣去年推出3倍券,今年更追加為「5倍券」,讓全民可以直接領取5000元,再搭配八大部會的加碼券,樂觀預估可創造2000億元消費商機,帶動全年GDP成長上看6%。

日期:2021-09-22

焦點新聞

今新增2本土3境外》新北幼兒園群聚達30人! 青少年打BNT出現5大症狀恐心肌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本土案例,1例在新北市、另1例在桃園,新北幼兒園群聚目前已累計30人確診。

日期:2021-09-13

職場

張上淳是老師、羅一鈞是學弟 林氏璧每晚「開房」為大眾解惑,撫慰百萬人心

他是醫者,也是全職部落客,疫情間,每晚「開房」為聽眾解惑,理性溫和守護台灣。

日期:2021-06-23

政治社會

萬華茶室小姐悲歌》15歲被親媽推火坑、一把年紀滿身債的大陸新娘...這些姊妹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編按:萬華茶室日前爆出多起確診案例,這是社會不起眼的角落,其中有外籍配偶、有掙扎著討生活的「甘苦人」,這群弱勢族群身上扛著的,無外乎是貧窮、性別剝削等重擔,她們背後的故事,值得我們關心。

日期: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