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將於2025年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活得久」本應是值得雀躍的事,但要能同時「活得好」,就成為跨領域專業者的挑戰與共業。各種實證數據顯示,社會參與及社會支持對個人健康生活之影響多面且深遠,包括衰弱症、憂鬱症、失智症等等。因此,「社會融入」就成為超高齡社會對抗孤獨老、老老照顧等問題的的工作目標。21世紀以來,在後現代個人主義及科技資訊社會的交互影響下,「宅」成為年輕世代的流行語及生活模式。然而,歲月累積的社交孤立,讓長者缺乏人際接觸、家庭溫情或社區支持,儼然成為隱藏版的健康殺手。COVID-19疫情更加劇了長者「與世隔絕」的問題。傳統醫療通常以治療個人疾病為目標,超高齡社會的健康照護應更關注支持體系和健康促進。為此,醫療系統應以跨領域全人照護的社區共生為政策核心。近年來,英國「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ption)」促使「社區共生」的理念,逐漸散播到全球各地,並依其落實的在地條件與社會人文結構,而發展各種全球在地化模型,關注身、心、福祉、環境的交互關注與資源整合。本文介紹英國制度原型,並分享臺灣在地發展「社會處方」的成功模式。
日期:2025-01-27
(今周刊1466-1467)人生在世或許就是一場漫長的征途,有人的征途是為生活賣命,有人的征途被社會環境定義。但也有些人,選擇在深思熟慮、做好準備後,自己定義了自己的征途,上馬,出發。
日期:2025-01-22
今周刊編按:立法院會週二(12/31)三讀通過《就業服務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未來80歲以上長者免巴氏量表評估,就能聘僱外籍看護。對此,勞動部對此表示遺憾,新法將造成外籍看護工市場供需失衡加劇,衝擊重症家庭聘移工照顧權益。
日期:2024-12-31
(今周刊1453)超高齡社會迎面而來,不可逆的失智症也如同遺忘海嘯,衝擊台灣的未來。然而,真相卻是,在機構裡,失智長輩依然被約束、被綁在床上、輪椅,而愈綁,他們忘得愈快,最終再也回不到原本的日常。周五晚上,北部一間收容失智者的照護機構,護理長巡房……阿公躺在床上,瘦骨嶙峋、裹著一圈厚紗布的小腿捆著白布條,另一頭綁在床側護欄上;雙手也被用同樣的方式綁住。阿公︰ 幫我解開繩子 。 護理長︰為什麼想解開?阿公︰我想尿尿。護理長︰你有穿尿布。
日期:2024-10-23
國發會預估,台灣最快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熟齡長者。伴隨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65歲以上長輩中,約每七位就有一位骨質疏鬆,意味著高達14%的老年人口面臨骨鬆風險。骨科診所院長、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前高齡骨科主任陳建宏強調,「預防骨質疏鬆,不僅要保『密』防『跌』,更要強『密』健身。」
日期:2024-10-20
2024年《今周刊》「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周三(10/16)公布結果。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新採計許多動態指標,反映縣市於永續發展方面的進步幅度。就得獎名單來看,高雄橫掃六個獎項,成為最大贏家;台北市、台東縣、新竹縣、金門縣、新竹市也持續在永續施政方面有亮眼成績。去年經濟力大幅進步的澎湖縣,今年更一舉奪下非六都經濟力特別傑出獎。此外,首度徵件的「永續創新獎」讓縣市之間能相互學習,推行永續的努力及創新精神更能被民眾看見。
日期:2024-10-17
《今周刊》第五屆「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結果周三(10/16)揭曉!嘉義縣得到「最佳首長信任獎」以及「最佳高齡友善城市獎」,縣長翁章梁再度蟬聯「最佳首長信任獎」。翁章梁致詞時強調:「我認為施政,信任是最重要的,若沒有彼此信任,很多縣政很難推動,不信任會造成價值衝突;若對縣政發展有不同看法,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和對抗,對縣的發展是不利的;影響施政最重要的是信任,是我要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標。」
日期:2024-10-16
《今周刊》第五屆「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結果今(16)日揭曉!推動永續發展是城市治理的現在進行式,全台縣市莫不努力實踐永續城市目標。《今周刊》與第三方調查機構「畢肯市場研究」合作,以綜合統計數據指標(占比七成)與民意調查(占比三成)為依據,分為「社會力」、「經濟力」、「環境力」三個主要評比面向,選出六都與非六都的最佳永續城市。由於本屆調查主要參考二三年公開資料,相當於二二年底上任的縣市首長永續施政表現,並在此基礎上,新採計多項「成長率」、「變動值」等動態指標,希望不只是體質一向良好的縣市受到表揚,進步顯著的城市也能被看見。另外,今年也新設「永續創新獎」,首度徵集全台縣市推動永續的創新解方,鼓勵各縣市互相學習。
日期:2024-10-16
(今周刊1452)國際局勢動盪,地緣政治裂解,但台灣朝永續前進的腳步並未停下。「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邁入第五屆,《今周刊》持續關注全台二十一縣市實踐SDGs的努力、進展及創新想法。
日期:2024-10-14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遺囑,是最後一次管理財富的機會。就算只有十萬存款,也要留給最在意的人。
日期: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