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典奇幻鉅作《魔戒》今年正式進入公有領域,有出版業者搶先推出繁體中文新譯版。但新版《魔戒》上架後,翻譯品質引發讀者熱議,有人比較新舊版譯文差異,也有人討論起台灣出版業以翻譯書居多的現象,認為台灣出版業長期仰賴翻譯書作為收入來源,沒有積極培育本土創作、開發IP授權等拓展海外市場的商業模式。
日期:2024-04-11
花蓮強震發生第8天,週三(4/10)受困砂卡礑步道的游姓一家五口,在重型機具開挖後陸續尋獲,其中一幕讓不少民眾看了難過流淚,疑似是游母抱著孩子一起遇難,在大石落下以身護兒。而在白楊步道與駐紐前代表蔡爾晄女婿貝迪瑞(Dimitris Belbas)一同受困、推著娃娃車的林姓一家人,則是在順利脫困後,於臉書上寫下4/3「這個難忘的一天」。他說,直到發文的半夜,都還能清晰憶起退回山洞後、那顆落石擊中的點,就是推車的位子,「黃色的塵土紮實地將我們家往隧道內部推去」、「心中只有最壞的打算,但至少我們會一起,不會有人會被遺留」。
日期:2024-04-11
4月3日花蓮大地震後,台積電數度透過重大訊息對各項影響進行說明。第一次是4月3日晚間11點,強調地震發生10小時內晶圓廠設備復原率已逾7成,新建晶圓廠復原率更超過80%;隔天補充進度:「新建晶圓廠預計在今晚皆可完全復原。」
日期:2024-04-10
(今周刊1425)一場地震,震出台灣特有的半導體供應鏈彈性與拚勁,也是台灣身為半導體製造強國的重要底蘊。隨著先進製程的發展,以及AI巨浪帶出的晶片客製化趨勢,半導體供應鏈的台灣本土軍團,儼然是當前資本市場最具亮度的族群。
日期:2024-04-10
3月26日,香港網媒「香港○一」創辦人、南海控股主席于品海被香港高等法院頒令破產。這位曾在兩岸三地媒體界名噪一時的港商,5年前一度標下台北西區地標「雙子星」開發案,最後經濟部投審會攔腰擋下;回頭看,投審會最後關頭的及時出手攔阻,避免了雙子星恐淪爛尾樓的命運。
日期:2024-04-02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提案,盼縮短中國籍配偶取得身分證的年限,比照其他國家外配從6年放寬為4年,但缺乏放棄國籍的機制。此舉引發本土社團反彈,並在周二(3/12)集結各社團到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陳情,表達反對立場。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在記者會上說明,民進黨團期盼能通過該黨立委黃捷所提草案版本,首先,基本原則包括憲法的平等原則,無論是中配、外配,只要加入中華民國、成為我國公民,就應被平等對待。吳思瑤說,第二,為協助認同我國的人能更快融入台灣社會,因此應比照先進國家入籍宣誓的做法,幫助各國的新移民更快理解民主國家價值;第三,此提案無關抗中與否,而是站在協助我國新成員融入社會的角度。因現行法規無中配「放棄國籍」相關規定,因此黃捷所提「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修法版本,增訂中國籍配偶入籍我國,須宣誓放棄中國公民身分並效忠台灣,也比照他國外配一樣經過考試等規定。
日期:2024-03-12
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完成後,未來香港民眾若持有《蘋果日報》舊報紙,或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恐將涉及「管有煽動意圖刊物」罪,最高可被判處3年徒刑。
日期:2024-03-11
隨著PayPay的事業不斷成長、擴大,事業所需的人才亦隨之增加。疫情結束後,PayPay招募團隊立即渡海來台,2023年便於台北市古亭舉辦工程師人才招募會,獲得良好迴響。於是PayPay招募團隊打鐵趁熱,今年3月9日也前來台北市南京復興附近的「FutureWard」舉辦工程師招募會。
日期:2024-03-11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覺得好像一場夢!」阮秋姮出生於北越偏僻農村,母親在她幼時就遠赴台灣工作,因缺乏陪伴且過早扛起家庭責任,她一度對人生迷茫,虛擲一整年流連網咖、沉迷遊戲,甚至被視為是「壞掉的小女生」。那年,阮秋姮因為打架遭帶回警局,父親來到警局未曾出言責備,只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那個擁抱,讓她下定決心改變,答應母親來台灣學中文的提議。阮秋姮歷經語言、刻板印象等挑戰,不但是中華民國國慶典禮首位新住民女主持人,也是台灣最早經營網路自媒體的越南人,更因參與電視節目獲金鐘獎入圍肯定。「壞掉的小女生」最後蛻變成鏡頭前,大家認識的「阮秋姮」。
日期:2024-03-05
《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因肝昏迷入住加護病房多日,周一(3/4)離世,享壽80歲。作家好友楊渡在臉書上發文證實,黃永松是在凌晨4點30分辭世。楊渡說今天早晨接到黃永松兒子的簡訊,說父親因肝昏迷住在加護病房多日,週日原本想移到安寧病房,但因怕身體無法承受而未移動。「我總感覺,永松兄是來這人世修行的神仙,修行圓滿了,要回去天庭。他為世間的神佛廟宇做了那麼多事,為民俗藝術的保存,奉獻那麼多心血,為文化的傳承創新,貢獻一生,我相信,天上神佛都會看顧著他的。」楊渡說,黃永松是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廟宇建築、古蹟保存、歷史真相等的傳承人,也是守護神,如今,守護世間的神仙,功德圓滿,要回去天庭了,願天上神仙一起來守護他,伴著他遠行。《漢聲》雜誌辦了近半個世紀,它用細琢精雕的方式,完成了「福建土樓」、「貴州蠟染布」等,一篇又一篇,驚人的文化報導,受到了《時代》雜誌、BBC等國際媒體的肯定。黃永松,這位替「中國結」命名的老人,至今還提著鍬,在文化土壤上掘著,他說,他是拉風箏的人,想「傳」,也盼著人「承」。(原文刊載於2017/11/29,更新時間為2024/3/4)
日期: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