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鄭姓父子遭中國情報人員吸收一案,最高法院撤回上訴,維持緩刑。法界質疑共諜案刑期太輕,立委也籲修法具體規範犯罪樣態,同時建立國安偵辦開庭等專業化制度,才能有效杜絕共諜事件發生。
日期:2021-10-06
日前在國內發生史上最大宗的走私貓安樂死事件,各界聲音鬧得沸沸揚揚,有人力挺法規、有人痛批「撲殺」做法不人道,甚至還有一派聲音要求政府同意讓這批走私貓開放領養,希望不要讓無辜的貓「命喪針下」。然而,是否真能如此單純地開放讓民眾領養「走私貓」?有專家指出,這後果可能不堪設想,除了病毒有可能快速擴散,還可能危及飼主的性命。
日期:2021-08-23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1-08-15
以色列的手機間諜軟體「飛馬」,被爆監控全球多位政要及記者,名單高達五萬份,除了引發眾怒,還暴露出複雜的金融投資業神祕網路,它到底是什麼來歷?
日期:2021-08-11
這幾天美國所有財經新聞頻道大幅報導滴滴出行的消息,DIDI從遞件申請上市,到正式掛牌,只花了廿天,創下華爾街有史以來最快的紀錄,華爾街大亨都把滴滴當成肥羊,準備享受一頓大餐。為了為滴滴造勢,股票還沒有上市,MSCI明晟指數立即表示,6月30日掛牌後,立即將滴滴列入中國全股票指數行列;富時羅素全球指數也宣布從7月8日起納入滴滴。就像黃袍加身一般,所有榮耀都在滴滴身上,大家都想在這檔繼阿里巴巴之後,在這檔近8年來最大宗IPO大賺一票,沒想到,不到3天,中共中央出來潑冷水,滴滴的未來也充滿變數。
日期:2021-07-07
中國滴滴出行日前在美國紐約證交所風光IPO,不料,兩日後股價卻下挫逾5%,這似乎是一種哨前警告,政府當局也採行相當手段,嚴守國企對大數據資料庫的應用。
日期:2021-07-07
睽違5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今天復談,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下午於行政院TIFA會後記者會上表示,雙方針對雙邊關係、協助疫後復甦共11大項討論。未來台美合作關係密切,不能透過每年一次TIFA維持關係,雙方有共識將針對不同工作項目成立工作小組,針對不同議題開會。此外,我方也向美方表達要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意願,美方則表示了解,也希望雙方朝向深化、提升關係努力。
日期:2021-06-30
新制上路,價格透明和長期持有成為房市主旋律,預售屋再也不是黑洞,房價、銷售率全都露,專家推估短期內供給量縮、交易量少,可房價難跌,買房就趁現在。
日期:2021-06-25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資深媒體人蔡玉真分享,對台灣政論節目與名嘴生態的經驗。
日期:2021-05-31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胡元輝教授提出寶貴見解,從事實查核看假訊息的民主挑戰。
日期:202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