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地震規模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地震規模共有33項結果
生活消費

台東池上6.8強震/沒收到國家級警報「被邊緣」? 1款APP被推爆「倒數完就晃」:真的準

9/17晚間台東關山發生芮氏規模6.4有感地震,隔天9/18下午再陸續發生規模規模5.9以及6.8的地震,許多民眾已經嚇到驚魂未定、搖到頭暈,快要搞不清楚餘震結束了沒,反觀一旁的手機卻「聞風不動」一通國家級警報都沒有,讓不少人好奇是自己被邊緣了,還是警報系統故障?

日期:2022-09-18

政治社會

台東池上6.8強震/花蓮玉里大樓、國小震垮,受困民眾獲救!台鐵月台坍塌...「塵灰揚起宛如末日」

自台東關山昨晚(9/17)規模6.4強震後,至今餘震不斷,氣象局曾示警未來2天內可能還會有規模5的餘震。而今(9/18)日下午13:19規模5.9地震再度嚇到不少人,沒想到14:44又發生規模6.8的地震。由於地震頻繁、強度大,花蓮玉里驚傳有大樓以及國小倒塌,東里火車站420車次月台崩坍壓到420次(柴電自強),也傳出有20個旅客受傷,現場狀況仍待釐清。目前搜救最新進度,花蓮倒塌的大樓中受困的4人,稍早已救出70歲房東以及其63歲的太太,兩人意識清楚,而仍有一對母女仍受困瓦礫堆中,兩人與家人保持通話,下午5點均獲救。據瞭解,建築物倒塌後幸虧婦人手機能收到訊號,讓搜救人員可以知道大概受困位置,而當搜救人員在瓦礫堆中找到這對母女時,兩人緊緊相擁在,媽媽用自己的身體保護著孩子,讓人動容。

日期:2022-09-18

政治社會

花蓮淺層地震嚇壞大家,921那年有13個6以上地震、今年已6次!「未來兩天還有5以上」

今天上午9時5分發生芮氏規模6.0地震,全台有感,震央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地震深度6.8公里,屬於淺層地震;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年地震特別多,規模6的地震,加上今天的已經有6個;未來兩天內不排除還會有超過規模5的餘震,未來一周內也會有4到5餘震,未來一個月,則會有規模3到4餘震。

日期:2022-06-20

政治社會

6.0有感地震全台都「被邊緣」?沒人收到國家級警報 地震測報中心曝「第一時間」出現這狀況

昨(3)日17:46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0的有感地震,雙北、宜蘭地區最大震度4級,許多民眾被嚇到驚魂未定,手機卻「聞風不動」一通國家級警報都沒有,讓不少人好奇是自己被邊緣了,還是警報系統故障?

日期:2022-01-04

焦點新聞

2強震國家級警報連發 還是有人沒收到 鄭明典回應了

花蓮昨晚10點11分發生規模5.8強震,3分鐘後又有一個更大的6.2地震,最大震度分別為5級強及6級弱,全台震動,台灣的災防告警系統緊急發布「國家級警報」,但還是有民眾抱怨沒收到,成國家級邊緣人。對此,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警報是設定區域廣播,沒收到訊息的原因很多,正努力克服問題中。

日期:2021-04-19

生活消費

深夜規模5強震連發 國家警報卻「靜悄悄」?氣象局揭原因另曝:恐是大地震前震

今(9)日凌晨東部海0時56分、58分,短短2分鐘之內出現有感地震,雖然不少人從睡夢中驚醒,但最令大家好奇的是,相較7日地震,很多人是連收到超過12封防災簡訊被「嚇醒」,這次手機卻「靜悄悄」,有網友開玩笑認為,難道是上次簡訊已經「超前部署」先把之後的量提前發完了嗎?

日期:2021-02-09

焦點新聞

地震警報逾十連發 鄭明典:3因素致系統解算多次

今天凌晨不少民眾被細胞廣播訊息的連續十多連發驚醒,有人抱怨擾民、訊息關不掉,但也有不少人打趣「終於不再是國家級邊緣人」,有收到警報,總比地震發生時醒不過來好。

日期:2021-02-07

政治社會

專家示警隱沒型「百年大震」快輪到台北?氣象局出面嚴肅五字回應

國家警報大響!10日晚間發生6.7強震,有專家示警此次是板塊隱沒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約百年會輪迴一次,台北上次發生是在1909年,認為接下來恐怕還有強震「台北要注意」。對此,中央氣象局表示,尊重學者、以防災為出發點是好的,但目前地震仍無法預測,「百年大震」的說法較沒有科學根據,參考就好。

日期:2020-12-12

焦點新聞

昨晚強震「百年一次輪迴」地震專家點名「台北可能快輪到了」

昨(10)天晚間9時19分發生規模6.7地震,地震震央在宜蘭縣政府東方27.2公里(東部海域),全台有感多處達四級,是今年最大地震,國家級警報大響。對此,地震專家示警,該地震型態稱作,隱沒板塊內部型地震,每百年有次循環,1909年台北也發生類似的地震,「要注意台北可能快輪到了」。

日期:2020-12-11

科技線上

為什麼我的手機收不到地震簡訊?

近來地震頻傳,有人家中所有手機地震警報大響,但也有些人從來沒收到簡訊,「難道真的是國家級邊緣人嗎」?

日期:201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