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地產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地產共有7370項結果
國際總經

馬斯克分身乏術拖累?消費力疲弱牽連? 老對手新品牌夾攻 特斯拉在中國輸了性價比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5-03-19

國際總經

不只電動車 中國製藥業也來了

中國的醫藥監管制度,以及利用AI開發新藥,成為中國製藥業加速發展的關鍵優勢。面對半導體生產轉移的壓力,台灣應該更廣泛地應用電子業的專業知識。

日期:2025-03-19

ETF

50歲後該投資股票、房產還是合夥事業?施昇輝:第三人生理財「這點」最重要:穩穩打敗通膨

我有一個從大企業董事長高位退休的好朋友,最近跟我分享了一個他在第三人生的投資故事。我以為他可能是因為買0050、0056賺了一些錢,所以要謝謝我,或是很後悔沒聽我的話,去買個股卻賠了一些錢,結果都不是。他說,以前買股票都賠錢,所以已經20幾年都沒有碰過股票了。雖然聽過我介紹這兩支ETF(指數型基金),也認同它們相對安全穩定,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所以至今還是不敢再踏入股市。倒是最近聽朋友建議,投資了兩家產業面正夯的新創事業。這些朋友個個都是企業界知名人士,心想跟著投資一定不會錯,而且能和他們一起列名股東,也算是一種榮幸。最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是在「投資事業」,而不是在「玩股票」,畢竟後者總給人投機的印象,遠不如前者正向。(原文刊載於2022/4/6,更新時間為2025/3/18)

日期:2025-03-18

ETF

錢再賺就有?中年後投資絕對不能賠!施昇輝教2招破除5迷思:安心退休斷開拮据「放心花錢」

很多年輕人都說投資賠錢沒關係,因為「錢再賺就有」。不過,如果你已經進入第三人生階段,萬萬不可以有這種想法,因為一來「時間」不允許,你的時間不多了,二來「收入」不允許,你已經沒有穩定的薪資收入了。第三人生的投資理財,絕對戒之在「賠」這個字。(原文刊載於2021/8/11,更新時間為2025/3/18)

日期:2025-03-18

房地產

讓台灣的建築作品 站上世界舞台 富源建設 榮獲 2025年美國MUSE設計大獎金獎

在當今房地產市場,新興建商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許多業者砸重金於行銷造勢,試圖提升品牌知名度,然而卻時常忽略建築品質與居住本質,購屋糾紛的案例屢見不鮮。然而,在新竹這片熱土上,有一家建設公司默默耕耘35載,多年來專注做好一件事——始終競競業業地蓋好每一間房子,低調不張揚的品牌形象,擄獲許多新竹人的信賴,殷實負責的態度,鮮有負面評價,讓新竹人始終傾心相隨,這家企業正是——富源建設。

日期:2025-03-18

金融

97歲李兆基離世…用1000港元起家、累出近兆身家:要大富必先成小富!一窺「亞洲巴菲特」人生語錄

恆基兆業地產(恒基地產)集團創辦人李兆基週一(3/17)離世,享壽97歲。人稱「四叔」的李兆基,擁有「亞洲巴菲特」美譽,自18歲起打拚一世,根據富比世2025年度香港50大富豪榜,李兆基身家2277億港元(約9632億台幣),僅次李嘉誠的身家2909億港元(約1.23兆台幣)。

日期:2025-03-17

國際總經

亞洲股神「四叔」李兆基逝世、享耆壽97歲...他靠這賣樓模式崛起,曾三度蟬聯亞洲首富

據《香港無線新聞》17日報導,被尊稱為「四叔」的亞洲前首富、香港恒基地產集團創辦人李兆基逝世,享年97歲。

日期:2025-03-17

政治社會

抗通膨關鍵 專家揭露資產保值趨勢!

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延續,台鐵票價、電價等公用事業費率將陸續調升,智庫、財經官員普遍預期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以上,連四年衝破通膨警戒線,反觀主計總處統計的租金指數持續創高,巿場專家指出,目前首購房貸利率約2.5%,加上土地無法再生,市中心房產相對抗通膨下,當前房巿處於「租不如買」、「舊不如新」的態勢。

日期:2025-03-17

國際總經

一年從台積電提款4千億!新加坡主權基金成財政支柱,貢獻1/5收入...為何這麼強?從淡馬錫和GIC看端倪

2025年,新加坡的財政總收入達到1,499億新幣,其中財政經常收入為1,228億新幣,而淨投資回報貢獻(NIRC)則高達271億新幣,占財政總收入的18.5%。

日期:2025-03-16

理財

普通人千萬別說「錢夠用就好」!月薪7、8萬卻陷入貧窮迴圈的震撼教育:想一輩子有錢,中年必做5件事

投資理財之所以要提早規劃,因為時間可以弭平波動風險,短期的股市漲跌,每天兩三百點或者六七百點,在當下會讓人有些緊繃,實際上時間拉長到10年來看,甚至也不用這麼久,5年就好,就會覺得以前怎麼這麼傻,在乎這兩三百點的漲跌,賺到那兩三千元又如何?對60歲後的餘生一點幫助都沒有。

日期: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