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創生教母」的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2020年卸任後,走入民間成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踏遍全台22縣市協助創生團隊,紀錄在地故事。在她眼中,台灣推動地方創生5年有何成果?又面臨什麼挑戰?
日期:2023-12-12
今年初台灣尤努斯基金會首辦尤努斯扎根營,近50名大專院校的青年學子共同於山林環繞中學習社會創新提案,並且以格萊珉模式創業解決社會問題,延續首屆尤努斯扎根營的感動,基金會將於2024年寒假1月26日至28日舉辦第二屆尤努斯扎根營,廣邀18-28歲關注社會行動與永續的莘莘學子,一起在東勢林場創造社會共好的行動。
日期:2023-12-07
AI人工智慧的ChatGPT去年底橫空出世,短短二個月吸引全球超過一億活躍用戶數,催生者Open AI創辦人暨執行長奧特曼造訪台灣時表示,新科技的開發初衷是希望通過人工智慧,將人們從枯燥工作中解放,進而從事更需要創造力之任務。科技革命為人類社會帶來巨變,越來越多公益機構積極擁抱新科技工具,以更有效率與創新模式解決社會問題,不論是社福資源重分配、偏鄉弱勢族群保護到跨國援助議題,都能成為最佳實踐場域。
日期:2023-12-07
除了正襟危坐在餐桌前用餐,到花東吃美食有更多不同的體驗方式。聽原民私廚老闆說菜,大啖創意無菜單料理,或跟著達人上山採集食材、親手製作植物食器於河邊用餐。三種令人垂涎欲滴的用餐方式,體驗從產地到餐桌、豐富多元的花東美味關係。
日期:2023-12-06
(今周刊1406)老屋翻修改建後,設置民宿和餐廳卡關;在社區釀酒、製豆漿,被政府要求登記工廠,法規限制阻礙發展,地方創生浪潮下興起的微型企業、社區型產業,該怎麼求生存?
日期:2023-11-29
(今周刊1406)傾全村之力的傳統漁法「牽罟」,曾是社區的經濟支柱,如今正在消逝⋯⋯。宜蘭返鄉青年們,藉牽罟打造觀光品牌、為長輩重拾昔日光榮之際,也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鄉。
日期:2023-11-29
(今周刊1406)都蘭國,一個僅有十餘人、平均年齡三十多歲左右的年輕團隊,他們運用最傳統的部落年齡階層制,並融入新的地方創生思惟,致力讓都蘭文化煥發新生。
日期:2023-11-29
(今周刊1406)「我們這裡房子有一半是沒有住人的,聚落中127人,平均64歲。」在雲林縣水林鄉灣西村一座小黃瓜農場內,36歲的青農黃衍勳,指著周邊一片寂靜的老舊房舍侃侃而談。
日期:2023-11-29
雲林縣土庫小鎮鄉間,放眼不只農田和養豬場,還隱藏了一座頗具反差感的歐風可可莊園,這家名為「土庫驛」的可可莊園,為傳統鄉村注入全新的可可產業鏈,也間接串起社區經濟。這幾年,不到3萬人的小鎮,每周已能吸引數千名外來人潮造訪。
日期:2023-11-29
「要讓偏鄉重生固然需要明確的上位政策,但更需要在地人的熱血參與⋯⋯。」這兩句話,是照抄5年多前的《編輯室報告》,當時我們前進日本,採訪這個高齡國家搶救非都會區人口危機的解方,並且首度報導「地方創生」的概念。日本是在2014年正式制定國家級戰略的地方創生政策,我們前進當地時,是政策上路約莫4年多的時間點。
日期: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