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是台灣英雄聯盟世界冠軍隊伍台北暗殺星〈TPA 〉的戰隊選手,退役後成功轉型為90幾萬訂閱數的Youtuber及頂尖實況主,從為戰隊在虛擬遊戲戰場拚命的選手到現實生活買下一支職業電競戰隊。在他身上,驗證了人生不過就是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努力思考和突破,才能一直贏!
日期:2024-01-08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隨着中國就業市場的機會萎縮,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中國千禧世代(Z世代)已經不再相信「努力就會有一份高薪體面的工作」的觀念,Z世代正在思考中國社會集體生活的新模式,改寫屬於他們的「中國夢」。
日期:2024-01-06
路上外送員騎著機車穿梭大街小巷,拼速度、接單量,每月薪水5萬以上…在平台接案,擁有自行選擇接單與否、工作時間的自由,還可拿比平均薪資更好的報酬,聽起來非常美好,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滿意的話請給我五顆星》一書描繪韓國十種零工經濟工作者樣態,書中揭露實際工作情況。
日期:2024-01-05
《博恩夜夜秀》前主持人、薩泰爾娛樂董事長曾博恩,12/28在YouTube分享一段退役飛官改當外送員扛家計的故事,原本溫馨感人的故事卻因為外送員說謊變調,導致曾博恩反成眾矢之的。隨著事件越鬧越大,立委候選人陳愷寧坦言該名外送員就是自己的爸爸,由於自小父母離異和父親久未聯繫,「他和博恩說的,也是我和弟弟一直以為的」,12/30她再次道歉,宣布暫停選舉行程一週。財經網美胡采蘋則認為,其實如果這名外送員的故事是真的,能夠開戰鬥機又能跳傘生還,到哪都是「稀有財」,國家沒道理浪費這種人才資源。博恩今在臉書沉痛發聲,這個外送員還有更扯的事情,表示自己不明白一個完全清白的人還需要做多少事證明自己清白,「對不起,從來沒有這麼難過,我需要幫助」。
日期:2023-12-30
新北國三生遭同學割頸命案引起社會公憤,然基於《少年事件處理法》,新北地院12/28發聲明,要求散布涉案少年個資的民眾下架相關資料以免觸法,未料反讓民怨再度沸騰,《國際橋牌社》導演汪怡昕表示,「當人民的憤怒高到不在乎你罰的時候,怎麼辦呢?」而對該命案,媒體皆未報導少年犯身分個資,部分民眾痛批為何要保護加害人?前主播蕭彤雯透露,其實媒體受法律管控,這類新聞不是簡單處理就是不報,否則罰款誰來付?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最應該要思考的是,法庭給少年犯寬容後,要用什麼方式讓他們知道真的做錯了。
日期:2023-12-29
「我有當上皇帝的面相嗎?」這是電影《觀相大師: 滅王風暴》的知名台詞。有許多客人會問類似的問題,例如「我有得到第一名的命嗎?」。怎麼可能呢,第一名可是極少數人才會有的故事,那麼該怎麼辦呢?難道沒有第一名運氣的人,連賺錢也要放棄嗎?
日期:2023-12-27
新北市某高中附設國中部週一(12/25)中午發生割頸案,一名國三男學生為了替「乾妹妹」出頭,持預藏的彈簧刀砍傷同校的一名國中生的頸、胸部,導致傷者大量失血一度失去生命跡象,經葉克膜搶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不過週三(12/27)凌晨有網友表示,被害學生疑似「當天使」,相關消息將由校方對外公布。據了解,該名生仍因為傷重,於加護病房內宣告不治,守候在醫院的家屬得知消息難以接受,檢方也收到報驗單。校方週三上午表示,經過兩天搶救,男同學昨晚已經離世,目前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後事,並安撫家屬心情。新北教育局表示,對於學生發生此憾事深感心痛,教育局、民政局及學校全力協助後續家長所需的法律諮詢等各種需求,並請家庭教育中心及社會局社工等共同協助家長。學校亦會配合司法機關調查辦理。對於未來要如何防堵學生攜帶危險物品或刀械到校,新北教育局表示,若有相當理由及證據足以認為特定學生涉嫌犯罪或攜帶違禁物品,或為了避免緊急危害者,學校得訂定規定進行安全檢查。如教師發現違禁物品,應盡速通知學校並予以暫時保管,並視情形通知家長領回或立即通知警察機關處理,以確保校園師生安全。至於涉案的2名男女學生,原本依殺人未遂等罪嫌移送少年法庭,但因被害男學生傷重不治,新北地檢署證實已收到通知,將指派檢察官相驗遺體,未來不排除朝殺人罪偵辦。
日期:2023-12-27
親密關係最終的問題都不是外界的,不是孩子、不是生活壓力、不是家庭瑣事,本質是彼此缺失了情感連結和內在需求的回應。
日期:2023-12-21
台積電昨(19)日宣布董事長劉德音將不參與下屆董事提名,並將於明年股東大會後退休,現任總裁、副董事長魏哲家則被推薦為下屆董事長。此項消息事出突然,產業界也都很意外。劉德音退休的原因,推測應該與台積電美國設廠案遭遇紛擾、建廠進度延宕有關,新董事長明年上任後,後續美國廠的投資案會有哪些變化,將是備受關注的大事件。
日期:2023-12-20
編按:親密恐懼,是來自童年時父母未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愛,甚至情感、肢體虐待……這些創傷,在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時,一旦出現壓力或衝突,我們很容易用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因應。但生存策略築起的防衛心牆,無法讓我們認識彼此,反而強化我們對「生存策略」的依賴,自我價值更低落,最終,我們離渴盼的愛越來越遠,形成最令人悲傷的惡性循環。慕姿心理師以心疼的口吻述說:「我寫下《親密恐懼》,想要試著爬梳,那些人生的坎,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成為關係中的另一個坎。」她期盼讀者們能藉由本書,開啟親密關係裡不同於以往的嶄新選擇,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轍、一再悔恨心傷,讓我們都能在親密關係裡擁有愛與歸屬,也能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日期: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