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元件龍頭國巨(2327)董事長陳泰銘表示,國巨集團從2018年開始持續轉型,過去六年來經過多宗跨國併購案後,「國巨已經不是十年前的國巨」!他以2023全年財報說明,65%營收是來自技術門檻較高的產品,例如車用、工業、醫療及國防航太等領域;若以地域來看,大中華的營收佔比降至24%,反觀歐、美、日、韓等相對高端的市場,已經貢獻了75%營收。從集團本身來看,目前全球4.2萬位員工中,高達85%是外國人,而且國巨在全球35個國家,共有53個製造基地,換句話說國巨不只是「China+1」,而已經是「China+34」的國際企業了。陳泰銘也宣示,「國巨在AI的所有應用領域,絕對不會缺席」,並看好AI興起將大幅推升被動元件、感測器及功率半導體的需求。
日期:2024-09-26
被動元件龍頭國巨(2327)宣布,繼2019年初率先響應「台商回台投資行動 方案」,並在2024年高雄大發三廠將進入量產之際,於周三(1月31日)再獲國科會科學園區審議會核准通過,進駐南科橋頭園區,預估投資金額新臺幣 200億元。
日期:2024-01-31
今年金鑫獎的重要個人獎項,卓越成就獎頒給國巨董事長陳泰銘。27年來,陳泰銘如何透過國際併購,讓國巨產品、技術、市場、客戶全面升級?
日期:2023-12-20
我在1974年赴美發展,當時的台灣連高速公路都沒有,物質缺乏、非常落後,我至今都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在美國看到高速公路時,對美國和台灣之間差距的震撼。
日期:2023-11-30
台積電股東會上,董事長劉德音透露了對美國廠管理上的挑戰,也表示目前謹慎評估在歐洲建廠的可能。是什麼樣的問題,讓科技技術領先的台積電,在美國建廠進度卻面臨延後壓力?
日期:2023-06-14
成立45年的企業,該如何避免「中年危機」,轉而成為市場炸子雞,甚至是在國際市場上數一數二的強棒?國巨給了答案:跨國併購,並且好好運用洋將!經歷過去四年的四宗跨國併購案後,2022年的被動元件龍頭國巨(2327),早已與1977年成立的國巨,或是1993年股票上市的國巨,面貌大不相同。其中最大差別,就是主要事業部的一把手,大多數是外國人,而且外國員工佔員工總數高達八成!
日期:2022-11-08
台灣被動元件龍頭國巨(2327)在台股盤後宣布,預計以6.86億歐元(約214億元台幣)現金收購法國能源及電機大廠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旗下的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國巨將取得Telemecanique Sensors相關的感測器業務及專利,以及Telemecanique SensorsTM的商標授權,此交易協議皆已獲得雙方公司董事會的決議通過,全案預計2023年完成。若不計國巨以換股方式進行的奇力新合併案,今天宣布收購案的214億元台幣,可說是國巨近年來規模第二大的現金併購交易,僅次於2019年底宣布的美國高端電子零組件大廠基美(Kemet)收購案的16.4億美元(近530億元台幣)。
日期:2022-10-27
6月股東會旺季,下週台積電、華碩、宏碁、大立光、國巨等電子和品牌指標性大廠,以及台塑和南亞等塑膠大廠股東會陸續登場,市場關注下半年電腦和手機景氣展望、全球供應鏈布局、中國疫情進展、俄烏戰事、升息通膨等變數影響。
日期:2022-06-04
美國雜誌《富比士》(Forbes)最新公布2022年全球富豪榜,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成為全球首富,以2190億美元身價擠下蟬聯4年榜首的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而台灣首富是神秘「鞋王」張聰淵,身價高達117億美元,其次是旺旺集團創辦人蔡衍明,身價78億,第3名長春集團聯合創始人林書鴻,身價72億美元,鴻海創辦人郭台銘69億美元、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59億美元,分居4、5名。
日期:2022-04-06
國巨純熟地併購、庫藏股、增資、減資,高超財技讓人目眩神迷;然而,散戶投資人最終到底能得到什麼?
日期:2022-03-31